近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一事受到各方广泛关注,这一热点很快也延伸到资本市场,约1.2万亿元的总投资规模引起市场无限遐想,一些被投资者认为可能受益的概念股由此连续涨停。
不过,笔者发现,有上市公司在被市场认为是雅江概念股后,明确表示“不具备水电站相关项目设计的资质和能力”,股价由此开始剧烈波动,甚至大幅下跌。这种以比较明确的语言否认与市场热点关联的回复,可能给炒作相关概念的投资者浇了一盆冷水,但其相对坦率的态度或值得点赞。
梳理此番诸多上市公司对于与雅江概念关系的回复,不少公司要么回复前期工作有参与,要么认为基于现有的业务基础,具备为相关项目供货或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要么虽否认参与相关项目,但表示会积极投入相关项目的采购招标。总体而言,相关回复普遍仍为公司后续可能参与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相关项目预留了较大想象空间。
在A股市场历史上,一些上市公司和相关当事人在回复时蹭热点的情形并不鲜见,严重的甚至陷入违规信披乃至犯罪的不归路。部分主体甚至本身和热点不沾边,也想办法制造机会产生关联,比如数年前资本玩家鲜言利用当年互联网金融大热的市场环境,主导将多伦股份改名为匹凸匹,造成股价连续上涨,从而从中渔利。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不明确否认与市场热点的关联,尽可能保持回复语言的模糊性,似乎可以带来不少短期“好处”,比如利于公司股价和市值乘着热点的“东风”上涨。如果相关公司股价涨势较大,也便于上市公司背后一些有减持需求的重要股东以相对更高的价格减持套现。
然而总的来说,不管是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市公司都需要有对热点说“不”的定力,尽量抵制各种热点的短期炒作诱惑。
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而言,上市公司如实回复涉及市场热点的相关问题,如果确实与热点存在关联就大方承认,而在自身明显与相关热点无关联的情况下说“不”,既是真实、准确、完整披露信息等原则的要求,又能避免对投资者构成信息误导,起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效果。
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上市公司更需要有对短期热点说“不”的勇气。过往不少案例已经说明,上市公司若过于沉迷一些市场热点带来的短期利益,通常会忽视主业长期发展,导致经营反而失去焦点,最终一地鸡毛。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抵制短期诱惑,真正持续聚焦主业,才是企业长期发展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