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陕西省发挥科教资源富集等优势,因地制宜,链群同构,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相协调,迈出了坚实步伐。但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对群众增收牵引支撑作用还不够等短板依然突出。未来,要着力以产业创新推进乡村富民产业提质增效,加速先进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推动业态创新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安排生产经营,突出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延链补链,多维度深层次让土特产价值最大化,实现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实施农产品加工增值行动,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对接标准化加工原料基地,支持保鲜烘干、清选分级、鲜切包装等加工生产线建设,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品牌营销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广无人机喷洒、智能化育秧、机械翻耕等先进实用新技术,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借鉴相关经验,通过“体育+产业+文化”的农文体旅等多元业态融合创新模式,助力农业特色品牌推向全国市场。推广陕西礼泉袁家村、留坝全域旅游等休闲农业典型模式,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伴手礼”产品,推介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拓展畅通供求渠道。破解农民“丰产不丰收”难题,最核心的是要减少中间环节,做优“流通”服务链,缩短产销距离,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产业链利润留在农业、留给农民。利用电商平台、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建立线上销售渠道,扩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帮助广大农民实现线下丰收、线上增收。发展“农产品直供社区”模式,精准匹配周边订单需求,支持发展“电商+产地仓+寄递物流”,推动实现乡镇有“集配中心”、村有“共配商店”。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整合全链条各个环节、各个主体,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联农带农方式,确保农民能获利、多得利。支持联农带农主体壮大,更加关注大型农业企业、上市农业企业等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型微型农业企业等的辐射作用,增强抵抗风险能力。提升利益联结机制稳定性,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普通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等社会化服务,着力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长效机制。
提升产业发展含新量。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与应用,畅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让更多创新成果在特色产业强链延链中落地结果,真正让科技赋能产业,让产业富裕农民。发挥好杨凌示范区作用,加大科技小院、科技试验站等开放平台布局,围绕种植养殖技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惠农政策等内容,绘制特色农业需求技术清单、需求清单、成果清单,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提升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行动,依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优化知识结构,重点增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的素质能力,让“田教授”“土专家”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