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在规模支撑、结构提质、动能蓄势上的探索与成效,是观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要窗口。经济大省“挑大梁”,既基于其长期积累的客观优势,更体现出勇挑重担的主动作为。
6个经济大省的“半年报”均已发布。2025年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贡献了超过29.4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比例达到44.6%,有5个省份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转型压力叠加的背景下,经济大省以增速稳、动能新、韧性强的表现,较好统筹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稳稳扛起“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规模优势巩固增长基本盘。
广东、江苏稳居“6万亿元俱乐部”,上半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725.4亿元,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十分之一;同比增长4.2%,虽低于全国平均增速,但好于其去年同期、去年全年以及今年一季度。江苏省以5.7%的增速加快追赶,上半年GDP达到66967.8亿元,与广东的差距减少到1757.6亿元。山东、浙江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上半年GDP分别突破5万亿元、4.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和5.8%。四川、河南的“抢五”之争依然激烈。上半年,四川省实现GDP31918.2亿元,同比增长5.6%;河南实现GDP为31683.80亿元,同比增长5.7%。
这些经济大省,凭借显著的规模优势和深厚的产业基础,不仅贡献了全国经济增长增量的主要部分,更通过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发挥“火车头”作用,形成了多点支撑、整体联动的积极态势,带动全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
——动能转换开拓发展新空间。
支撑规模优势的深层次动力,是经济大省坚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大省最鲜明的标识。服务业的动能转换同样清晰,数字化、专业化趋势加速,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大,产业结构呈现出系统性向中高端迈进的强劲势头。
今年以来,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强势出圈,浙江省上半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等产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增速已连续20个月不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带动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5%。河南省做优传统产业“基本盘”,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长点”,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拉动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
——内外联动提升抗冲击韧性。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广阔的内需市场都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保障。今年以来,经济大省紧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积极提振消费、扩大投资,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激活内需潜力。上半年,四川省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2%;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50.8%,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3.1%。
外贸大省坚持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以深化改革打破市场壁垒,以扩大开放链接全球资源,发展竞争力和抗冲击能力不断提升。作为我国外贸第一大省,广东的外贸依存度超过60%,通过积极拓展多元市场,持续提升出口产品“含新量”,上半年广东外贸进出口4.55万亿元,同比增长4%,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上半年,山东省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6.8%,增速在前六大外贸省市中居第一位,产品出口到242个国家和地区。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经济大省在规模支撑、结构提质、动能蓄势上的探索与成效,是观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要窗口。经济大省“挑大梁”,既基于其长期积累的客观优势,更体现出勇挑重担的主动作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依然不足,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需进一步筑牢。紧盯全年目标任务,锚定“十四五”顺利收官,下半年经济大省将更好发挥带动和支柱作用,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