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日前举行,共促成签约项目296个,签约金额2173亿元。产业转移并非简单搬家,而是关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之举,梯度有序转移是其中的核心要义。
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本质上是尊重发展规律、优化资源配置的体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形成了天然的产业发展梯度。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但面临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但又缺乏先进技术、人才。这种梯度差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产业转移通过梯度差实现区域优势互补的动态平衡。梯度有序指产业转移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能力、产业基础的梯度层次,分阶段、分类型、有先后地进行,不同区域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参与产业分工。比如,产业梯度是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中等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转移;时间梯度,是转移过程分阶段推进,给转出地产业升级和承接地能力建设留出缓冲期等。
梯度有序决定了产业转移的效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其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存在天然梯度差,有序转移能让转出产业与承接地区的资源优势精准匹配。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富余地区转移,能降低用工成本;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资源富集区集聚,可减少运输成本。这种精准对接有助于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要素优化重组,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其二,降低产业转移风险。产业转移涉及技术适配、供应链重构、市场对接等复杂问题。若忽视梯度规律盲目推进,把高梯度地区的先进制造、精密加工等产业直接转移到低梯度地区,当地基础设施可能难以支撑高端生产需求,劳动力技能与岗位要求存在落差,上下游产业配套不足带来生产效率下降。这种脱离实际的转移不仅无法实现预期效果,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最终导致转换失败。
其三,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产业转移缺乏梯度引导易陷入无序状态,包括多个地区盲目争抢同类产业项目,尤其在低端制造业领域容易出现扎堆承接现象,引发产能过剩;土地、资金等要素被低效占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压缩产业利润空间,阻碍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打破区域间的互补格局,反而阻碍区域协调发展。
其四,保障产业升级连贯性。对产业转出地而言,梯度转移可将腾退的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集中投向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腾出空间。对承接地区来说,通过承接处于中间梯度的相对先进产业,在实践中积累技术经验、培养专业人才、完善配套体系,将逐步提升本地产业能力。转出地不断升级,承接地也持续进步,共同形成了区域产业协同升级的良性循环。
明确梯度定位、完善配套能力,才能做好梯度有序转移。转出地重点转出与本地资源禀赋不再匹配的产业,同时保留核心技术和高端环节;承接地结合自身优势明确承接方向,避免盲目抢项目。高梯度地区通过政策引导降低转移成本,同时协助承接地建设交通物流、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承接地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完善供应链配套、提升劳动力技能,逐步缩小与转出地的能力梯度差。转出地在转移产业的同时,适度输出技术、经验,帮助承接地提升产业水平;承接地通过消化吸收转移技术,逐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后续承接更高梯度产业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产业转移带来双赢。坚持“有序转移、动态升级”,产业转移既能让转出地轻装上阵聚焦新突破,也能让承接地借势崛起培育新动能,优化全国产业布局,绘就区域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