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卫星遥感定期评估耕地质量、运用AI技术识别病虫害、构建“区块链+质检”溯源体系,确保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都清晰可查……一段时间以来,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强化市场监测预警,提升粮食安全监管质量,保障农民售粮渠道畅通,为农民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不久前制定的《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粮食检验监测机构的申报、审核、命名、管理等内容,为规范检验监测机构管理、提升检验监测能力水平、提升粮食储备和市场调控能力,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奠定了基础。此前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健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链条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粮食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监测预警体系整体效能,才能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坚固防线。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农业生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等多领域的监测预警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一些问题仍待解决。例如,监测覆盖广度不够。目前,监测主要集中在主产区和重要粮食品种,对小杂粮、特色农产品以及偏远地区的监测偏少;在粮食生产环节,对土壤质量、气候变化等影响因素的监测也不足。又如,信息传递效率不高。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共享机制尚不完善,各部门之间依然存在信息壁垒,影响决策的时效性。此外,预警研判精度不够。现有预警模型多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分析不足,难以精准预测粮食价格波动、供需变化和质量安全风险,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完善和部门协同等方式,强化全链条监测预警。
加大农业大模型开发力度,提高监测预警精度和效度。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大农业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提升农产品供应链透明度、产业链数据融通度,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突破传统思维,拓展粮食监测预警范围。在种植养殖精细化、病虫害预测、智慧农机等生产领域外,还应将监测预警技术应用于生物育种、农业气象预测、农产品质量追溯、市场监测、农业金融服务、农村电商等更多领域。除生产环节,还需加强在收获、储备、加工、流通、消费等产后环节的应用实践。
提升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聚焦粮食精深加工,提高粮食全产业链的效益水平,综合利用区块链、可信数据空间等技术开发产销区粮食流通的大数据模型,鼓励粮食产销区形成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实现产业链多主体协同,保障产业链各主体特别是农民的利益。
健全粮食全链条监测预警体系。综合运用数字治理等学科,深入剖析新技术在破解数据孤岛、促进产业链主体协同、优化监测预警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机制,通过结构建模与多情景模拟,探索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与区域适配相结合的优化路径,提出健全粮食全链条监测预警体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