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5 06:48:10 股吧网页版
智库观察 | 打造更具“国际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来源:上观新闻

  今年是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本轮行动(2022-2025年)的收官之年,也是形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共同体发展目标的实现之年。作为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事关我国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同时,应牢牢坚持国际化导向,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开放创新力度,提升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国际化水平,打造更具“国际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推动长三角创新生态国际化

  长三角区域要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在深化制度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等方面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全力营造长三角国际化创新生态。

  一是深化探索制度创新与改革试点。去年,第三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正式发布,提出了9个方面,共165项重点任务。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可深化探索制度创新与改革试点,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比如,在跨区域协同方面,除鼓励外资企业、国际知名科研院校等来长三角设立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外,可借鉴我国科技企业华为及日本大型企业资助海外高校科学研究相关经验,探索长三角头部企业在国外高等学府设立大学教授职位和研究基地,建立“联合创新研发+双向技术转移+创业企业孵化”模式,加大对成果转化、跨境研发、技术并购等产业创新的试点与突破。再如,高层次协同开放方面,上海提出深化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全年新增各类总部机构100家,为此,要大力提升用地保障、劳动就业、金融服务等要素环境支撑,为医疗健康、文旅等新兴领域开放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二是更好激发民营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民营企业在全球创新活动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比如,美国官方允许民营企业SpaceX参与航空航天等国家重要领域研发项目,并提供政策、人才、资金、技术、设施等方面支持。近年来,从华为到大疆,从字节跳动到DeepSeek,我国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民营企业500强”,长三角区域占据近半席。因此,建议通过“内外结合”来更好激发长三角民营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国内市场方面,要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海外市场方面,要充分发挥“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民间国际科技创新服务联盟长三角中心”等协会商会、产业联盟作用,通过长三角“数字出海”行动赋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创新企业“走出去”,组建国企牵民企、“头部”带“下游”、“先富”帮“后富”的出海联合体。

  三是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要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更好地为创新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保驾护航。一方面,进一步支持长三角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创新企业“走出去”,加快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接轨,协助“出海”企业构建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范体系,指导开展知识产权规避设计、合理应诉、消除影响等一系列工作。另一方面,要依法严格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构建完善全链条保护体系,继续紧盯举证难、维权难、成本高、赔付低、周期长等环节问题,持续加力专业调查、公益援助、罚金裁量、快速维权等制度举措,加强常态化信用监管和机制化联合惩戒,为海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高水平“引进来”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推动长三角创新平台国际化

  长三角区域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结构多元、产业主体丰富,特别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制造业优势明显。下一步,需要更大程度发挥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提升基础研究平台、产业技术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国际化水平。

  一是共建共享国际基础研究平台。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基础研究转化周期已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长三角区域需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策略。为此,可借鉴中国-葡萄牙星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海洋和空间技术领域基础研究的成功经验,聚焦气候变化、能源革命、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难题,协同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挥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作用,推动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全球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国际化运营体系,优化完善配套保障政策,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带动基础研究水平向国际一流迈进。

  二是统筹协调国际产业技术平台。跨国园区、跨境孵化器等是国际产业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以跨境园区为例,目前,长三角区域已布局众多国际合作园区。从国别来看,既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有RCEP成员国以及金砖国家;从类型上看,以科创产业园为主,集聚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未来产业。为此,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统筹协调,下好国际产业技术平台合作“一盘棋”。一方面,平台建设上要借助国家层面力量,深化拓展与外方驻华机构、创新组织等沟通联动机制,以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为纽带构建一体布局、双向对接、多维开放的“创新伙伴”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平台发展上要当好东道主,在一体化推进中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因地制宜找准细分赛道,构筑错位竞合、功能互补的创新产业“生态圈”。

  三是持续优化国际创新服务平台。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升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平台能级。”这对科创平台服务能力以及国际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贯穿“0到1”的突破、“1到10”的转化、“10到N”的产业化全链条全过程,还要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为企业出海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税收、法律等全方位服务。比如,在科创金融服务方面,“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要着力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出海提供融资便利;在技术转移服务方面,充分依托“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G60协作基地”及沿沪宁大院大所、高校名企,持续培育跨境技术转移机构,指导协助国内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出海”;在法律服务方面,复制推广“涉外法律服务阿联酋服务站”建设经验,加快布局针对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涉外法律服务,支持鼓励国内律师事务所设立境外分支机构。

  发挥对外窗口优势,推动长三角创新人才国际化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海外科技人才则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长三角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前沿地区之一,承载着建设海外创新人才集聚发展新高地的重要任务,需要更好发挥对外窗口优势,提升创新人才国际化水平。

  一是擦亮对外传播展示窗口。针对长三角科技创新门户网站和数据平台,加强科创信息和主题服务的海外发布推介。比如,可基于现有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推出中英双语版,在全球范围发挥科创政策推介、企业供需对接、项目联合攻坚、创新成果发布等功能。同时,健全长三角区域在境外社交平台账号运营机制,解锁新媒体“流量密码”,邀请海外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海归人才线上分享长三角区域创新创业故事,提升长三角区域在境外主流媒体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塑造长三角城市群“东方硅谷”的国际形象,吸引更多海外高端创新人才。

  二是扩大海外人才交流窗口。要以平台引才,建立健全海内外联动的“哑铃型”引才工作机制,发挥“长三角人才服务联盟”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一头推动海外人才工作站实体化、市场化运作,另一头加强与长三角科创企业双向交互、精准对接。要以活动聚才,办好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温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等活动,放大叠加效应与溢出效应,吸引海外“老中青少”“高精尖缺”科创人才。要以环境留才,顺应科创回归都市的趋势,加快建设上海临港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标杆项目,打造宜创宜成“政产学研用”软环境与宜居宜业品质空间硬环境。

  三是打造人才服务便捷窗口。目前,浙江杭州已启用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一件事”办理专窗;上海浦东新区、江苏无锡、安徽合肥等地推出了一系列外籍人才便利化服务保障举措,涵盖出入境管理、居住出行、教育医疗、创新创业等多个领域。长三角区域可进一步借鉴爱沙尼亚、德国、捷克、韩国、日本等国的“数字游民签证”(Digital Nomad Visas)政策,开设服务专窗为从事IT、STEM领域工作或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海外高技能人才提供一年多次往返、停留延期等便利措施,持续优化入境、工作、留居等全链条人才服务。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