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这既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我国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全岛封关运作后,海南自贸港通过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政策制度和相关政策举措,将为我国构建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提供“试验田”,在促进海南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开路,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制度创新,是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这一制度设计有三方面关键点:一是通过“一线放开”,在海南自贸港与我国关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实施以“零关税”为特征的一系列自由便利进出举措;二是通过“二线管住”,在海南自贸港与内地之间,对“一线”放开进入内地的货物实施精准管理,确保开放政策不冲击内地市场;三是通过“岛内自由”,各类要素可以相对自由流通,岛内各企业之间交易进口“零关税”货物免进口环节税,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制度,通过“零关税”+“加工增值”模式,能有效推动我国外资外贸的提质增效。
一是推动全球要素在岛内实现低成本集聚。封关后实施的“零关税”负面清单管理(覆盖74%商品税目),有助于全球要素流入海南。在空间维度上,8个“一线”口岸对符合条件的货物径予放行;在要素维度上,除货物外,85国人员免签入境、跨境资金自由划转、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管理等政策,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的多维度汇聚;在产业维度上,对60个商品编码的旧机电产品取消了进口许可证管理、允许38个商品编码的产品在海南自贸港开展保税维修,精准定向吸引高端制造业资源。
二是推动全球要素在岛内实现供应链的价值提升。封关后实施的“岛内自由”流通规则,为要素转化提供了高效“化学反应”空间。进口“零关税”商品及其加工制品可在岛内企业间自由流转且免补缴进口环节税,形成“原料—加工—组装—服务”的全链条增值生态。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海南成为全球“境内关外”加工枢纽,要素在封闭环境内完成从初级产品到高附加值商品的跃迁,其中“增值30%以上可免税入内地”的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构成了价值提升的核心杠杆。
三是推动在岛内实现价值增值的商品与服务对内地的精准输出。通过“二线管住”机制,在岛内10个“二线口岸”实行分类监管。海关针对“零关税”货物、加工增值商品等实施“分批出岛、集中申报”。对属于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的企业生产的货物,在加工增值达到或者超过30%时,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对国际市场,海南具有RCEP枢纽的区位优势。通过与东盟国家的规则对接,可以将东盟国家的原料运至海南进行精深加工,再出口至日本、韩国,还可享受RCEP原产地规则优惠。这种“东南亚原料—海南加工—全球分销”的路径,能有效扩大开放的辐射半径。
除此之外,海南自贸港的全岛封关,在跨境资产管理试点、跨境数据流动、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方面,通过健全完善“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EF账户)”等政策举措,将为中国打开外资外贸的新通道,提供创新政策的支撑体系。
因此,海南自贸港的封关运作,将在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我国的外资外贸渠道、吸引全球优质要素集聚的基础上,将有效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未来,海南自贸港将继续深化制度创新,强化区域协同,对接国际规则,努力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