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7月24日,2025全国液流电池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五届全国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在成都召开。同时,由钒钛经济研究院等编制的《中国液流电池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
据大会介绍,2024年,我国液流电池装机规模跨越式增长,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新增并网0.81GW/3.23GWh,较2023年增长10倍,液流电池产业从“1”向“N”迈出重要一步,进入到商业化发展阶段。
据液流电池产业联盟秘书长吉广林介绍,我国液流电池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主导,包括铁铬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水系液流电池等。数据显示,在2024年采招落地的液流电池储能项目中,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规模达973.45MW/4071.35MWh,有多个GWh级项目,总中标金额超34.85亿元,容量规模占比96.67%;铁铬液流电池储能项目采招落地40MW/80MWh,锌铁液流电池储能项目采招落地20MW/40MWh,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储能项目5.2MW/20.4MWh。在今年1-5月采招落地的储能项目中,4h及以上长时储能规模达1.18GW/5.23GWh,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据大会介绍,我国液流电池产业已基本构建完成集聚化发展格局,形成了以技术与龙头引领的“大连-辽阳-沈阳”液流电池产业带,以资源与技术融合的北京-河北产业极,研发与制造双轮推动的东部沿海产业群,以资源为支撑的技术驱动型的四川制造基地,以及与城市和资源共发展的液流电池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吉广林表示,中国在液流电池技术方面世界领先,截至2024年底,仅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累计在建和投运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超过3800兆瓦时,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0%,中国液流电池技术已经在世界确立了领先优势。
《中国液流电池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指出,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且做到了全产业链可控和规模化应用。2024年液流电池产业突破特征明显。一是技术降本突出。以钒电池为例,随着电解液制备短流程化、电极、隔膜和双极板等制造技术提升与规模化生产,电堆智能制造和集成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系统效率提升,行业平均成本正以可预见的速度下降,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增强。二是规模上台阶。液流电池总装机并网规模较2023年增长10倍,出现吉瓦级项目,进入到规模化应用新阶段。三是应用领域拓展。液流电池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混合储能中,应用于共享储能电站、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同时,海外市场不断拓展,应用空间持续放大。此外,液流电池产业链快速成长,在电解液、离子传导膜、电极制造、双极板研发、电堆与电池模块等产业链多个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
蓝皮书透露,液流电池在新型储能项目的渗透率呈加速态势。基于当前已落地的项目规划测算,若按年均新增规模20%的保守增速估算,至2027年累计规划容量预计可达2.9吉瓦。根据钒应用技术推广中心预测,未来钒储能技术项目最大的市场为亚太地区,其次为西欧地区和北美地区。到2031年,亚太地区钒储能项目发电量约为14.5/吉瓦时,中国占比60%-80%;西欧达到9.3/吉瓦时,北美预计达到5.8/吉瓦时。液流电池企业更应主动地实施国际化战略,服务全球市场。
对于刚刚进入商业化阶段的液流电池产业,商业模式很重要,几种商业模式具有实践性创新性。一是新能源租赁、电力辅助服务和峰谷套利;二是核心部件与关键材料销售和电解液租赁模式;三是一体化发展模式;四是新能源指标与液流电池互补模式。
蓝皮书建议,在产业政策上,要支持配置液流长时储能产品,在制定储能容量电价政策时,结合新能源渗透情况,以4小时储能为基准,按照适度提前原则,鼓励在有条件的区域新建6小时甚至8小时的储能系统,支持包括液流电池在内的长时储能技术发展;根据储能时长,设置相应的容量价格补偿系数,促进长时储能发挥更大作用。在促进技术创新突破方面,给予液流电池龙头骨干企业创新支持,支持成立国家液流电池创新中心,推动共建检测中心和中试基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把电堆效率提升至90%以上,能量效率达到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