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25日电(谈瑞、周子涵)光伏行业的估值与股价双双在历史底部徘徊,让从业者和投资者都在焦灼地探问:基本面改善的曙光究竟还有多远?“反内卷”能否成为企业脱困的可行路径?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5年开局的前五个月,光伏产业运行呈现鲜明的“有升有降、结构优化”特征。制造端正在经历调整阵痛,多晶硅和硅片产量同比分别下滑了44.3%和25.2%,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则实现了小幅回升,同比分别增长1.5%和10.5%。应用端则是前景向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创纪录的198GW,同比大涨150%。而在出口层面,虽然整体形势面临压力,但也不乏结构性亮点,硅片和组件的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13.8%和1.2%,但电池片出口却逆势而上,同比增长75.3%。
然而,繁荣的装机数据之下,企业经营的重重困境仍然值得关注。2025年第一季度,仅31家A股上市光伏主产业链企业的整体净亏损就高达125.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增加274.3%。
“光伏行业亟需恢复到健康状态,最起码的要求是要恢复行业的整体盈利。”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认为,如何构建让大家都赚钱的商业生态是当务之急。
正因如此,光伏组件在新兴市场的出口表现成为了行业新的焦点与希望所在。
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尽管组件整体出口量同比微降2.82%,但深入来看,出口版图呈现多点开花的可喜局面,实现组件出口额同比增长的国家和地区高达115个,其中51个更是录得翻倍以上的增长。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分析指出,自2022年起,光伏组件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就保持了稳健增长,其波动性远小于欧洲这样的成熟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这轮增长主要来自全球众多小规模市场共同推动,而非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例如2025年1-6月,光伏组件对非洲出口量同比增幅达47.5%,对大洋洲、北美洲和亚洲的出口也分别增长了23.7%、15.0%和12.2%;相对的,对欧洲、中东以及南美洲的出口则分别同比减少了12.3%、14.9%以及16.8%。
需要注意的是,开辟新兴市场之路并非坦途,国际竞争正因本土化浪潮而加剧。相关信息显示,美国本土组件产能快速落地,目前已经能够满足其本土应用市场需求;印度也在大力打造自主的光伏制造产业链,据称其组件的名义产能已超过100GW。而在中东和非洲地区,现有产能以中资企业为主导,分布相对分散,但可喜的是这些区域的产业链建设已较为完备,涵盖了从多晶硅、硅片、电池到组件的全环节,这表明海外市场的竞争环境正日趋复杂,依赖出口单一模式的风险也在增大。
在“反内卷”的扎实推进下,光伏行业股价已经率先出现止跌回稳的信号。行情数据显示,中证光伏产业指数(931151)继上月收涨4.95%之后,本月迄今已上涨10.28%。
本周,新华出海指数多数上行,电新出海涨2.54%,消费出海连续5日收涨。本周新能源板块政策与行业利好集中释放,资金涌入形成板块效应,出海系列指数部分成份股表现亮眼,东方电气、卧龙电驱涨超10%,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涨超4%。

指数历史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