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行业监管愈发完善。记者采访获悉,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近日正式上线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强制注销”通道。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中基协登记的私募管理人共计19721家,从业人员至少有10万人。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从业资格注销依赖原任职机构审核的单一路径,不仅保障了如此多私募从业人员的职业权益,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行业内存在的“职业挂靠”问题。未来伴随着监管不断细化,私募业有望进一步正本清源。
中基协上线“强制注销”通道
近日,记者采访获悉,中基协正式上线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强制注销”通道。7月11日,中基协发布《关于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申请强制注销从业资格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为进一步做好基金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工作,提升自律服务工作质效,中基协开通了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强制注销从业资格的在线办理功能,符合办理条件的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可通过从业人员管理平台申请办理强制离职。
具体来看,“强制注销”申请人的办理条件包括三方面:一是申请人为已从原机构实际离职的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包括私募基金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从业人员。其中,私募基金高级管理人员在原机构担任法定代表人或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的,应当先在工商部门完成离任变更;二是申请人已从原机构离职6个月以上(含6个月);三是申请人或原机构不存在暂停受理或不予受理从业资格注销的情形。

“职业挂靠”行不通了
业内人士称,对从业人员以及私募业发展来说,“强制注销”通道的开通具有积极意义。
据悉,根据《基金从业人员管理规则》,基金经理等从业人员离职后,原机构需在5个工作日内为其办理资格注销手续。但由于从业人员的资格注销申请必须由原机构审核同意后才能生效,因此从业人员的注销申请由私募掌握主动权,部分私募或故意卡住跳槽的基金经理或员工。
沪上一位私募人士直言,部分私募管理人由于内部管理失效或无法招募到合适人才,往往无法及时处理员工的注销申请,导致员工不能顺利离职,甚至长期受困于前机构。“强制注销”通道能够有效解决业内从业资格“挂而不销”的问题,切实保障了从业人员的职业权益。
另外,在业内人士看来,“强制注销”通道的开通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挂职”问题。
卓德投资副总经理李进坦言:“部分私募为了节约成本,会通过中介机构招募‘挂职’员工,即支付较少的费用让其充当正式员工。以往由于职业注销需要机构审核同意,这一模式没有问题,但‘强制注销’通道开通下,管理人招募‘挂职工’便面临着员工拿钱后注销的风险,因此这一灰色行为有望逐步消失,私募管理人需进一步聚焦主业,合规运作,方能稳健发展。”
监管持续引导私募规范发展
除了“强制注销”通道的开通,近年来,监管不断发力引导私募业规范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等接连颁布,将私募投资基金业务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进行监管。今年上海、河南等地证监局则开展私募自查,行业中很多“灰色行为”与“潜规则”被点名批评。
今年4月3日,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并表示,后续交易所将在证监会指导下,推进一揽子细化落实措施,形成系统性、可操作的自律监管规则体系。
“管理粗糙、不顾投资人利益的私募,未来会被加速逐出市场。”某私募研究员认为,监管引导下,违反规范的“潜规则”将进一步出清,越来越多的私募需重新审视自身合规水平和专业能力,查漏补缺,否则将会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