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亮相的"路易号"巨轮项目,自开放以来持续引爆打卡热潮。这一现象级商业地标,不仅以静安区核心商圈3个月极速建成的“上海速度”引发关注,更以其持久的市场热度成为城市商业活力的新标杆。
这样的案例在上海并不少见。7月25日,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现场发布了市级部门、区级政府、街镇三个组别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以及30个“优秀创新实践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世行对标改革、为企业整体服务、优化涉企监管、夯实基层营商等多个方面,是从上海市400多项申报案例中精选出的创新标杆,也是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缩影。
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进程中,上海正以创新效率与人文温度并重的发展理念,兼具“国际范”与“烟火气”。
上海速度和温度成就“国际范”
作为区级政府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之一,“路易号”巨轮首泊上海折射出这里作为"中国消费第一城"的独特优势:除了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还有对新业态的包容态度,以及精准把握消费升级趋势的运营智慧和创新魄力。具象化的“国际范”,离不开上海速度和温度。
上海市静安区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这艘巨轮是在政府工作专班运行以及有温度的“如何可行”的最大支持下建成的。各部门都抱着“把事情做成”的信念感和责任感在推进,本着“不破法规破常规”的原则,给予了项目最大的支持。
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相关人员依托“市区双牵头”工作机制,坚持“周调度+重大事项即时研判”,与市级部门保持紧密对接,统筹协调全区资源,确保项目有序推进,最大程度优化流程,为项目解决实际难题。期间,团队不仅在项目初期根据企业需求梳理出涵盖9大领域的《潜在问题预研清单》,而且在项目推进中针对动态问题实施每周销项解决制度;在项目落地后,还开启“企业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营商服务的精度和速度由此可见。
为了将服务精度融入城区基因,当地还推行一系列创新举措,从而为企业投资兴业提供后盾。比如,静安区政务服务中心依托数字平台实现企业开办“3小时极速办结”,极大缩短企业的办事时间;推行14个业态“一业一证”改革,实现办理开店“多头跑”到“一次办”的转变,让企业能够更快地投入生产经营中。
随着中国持续优化入境旅游政策,上海也在这样的温度和精度中,以“入境游第一站”的角色持续提升“China Travel(中国游)”的吸引力。
将“讲好故事”和“提供服务”有机结合,上海国际服务门户以外籍人员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已有平台的涉外营商服务水平,并在2025年5月1日上线意大利语网站和4个新社交媒体账号,完成“1+7”(1个网站和7个社媒账号)服务矩阵布局。截至2025年6月30日,门户共计发布信息2.35万条,各平台总浏览量累计超1.16亿次。
一站式租机支付服务的推出亦是上海营商环境创新的案例。浦发银行相关人员表示,在入境游爆发的同时,外籍人士来沪后在使用手机和支付方面却不乏困扰,“水土不服”仍存。其中,不少外籍友人想办理一张中国号卡以便在境内顺畅使用各类应用和服务,但担心切换号卡操作繁琐,还会影响原卡号的正常使用;在支付方面,他们对于如何便捷地实现在境内的消费支付也不无顾虑。
为此,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发挥浦东、虹桥机场网点优势,从解决上网,到支付账户、消费资金,全环节覆盖,填补了行业服务空白,也让外籍人士享受到了“一站式”入境体验,极大提升了在华旅游的感受,也成为展示上海金融服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窗口。
制度创新与场景赋能点燃“烟火气”
上海有的远不仅仅是“国际范”。在由一幢幢历经百年沉淀的花园洋房、里弄公寓构成的历史风貌中,上海通过制度创新与场景赋能,让历史与新业态来了一场完美碰撞,并点燃了魔都的“烟火气”。
作为当天发布的上海优秀创新实践案例之一,徐汇区湖南路街道武康路-安福路街区的实践,用不过3年的时间将传统街区打造成了税收上亿的新消费街区。
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以来,一些新消费品牌逐步入驻街区,如何不断提升街区品质,成为了街道营商亟待破解的新课题。如何破题?当地基于对消费新业态的充分理解,分别针对商业和营销模式以及风貌街区居、商、旅融合的特征展开攻势。
一方面,与传统消费业态相比,新消费具有显著的体验性、社群化等特征。入驻企业在关注店铺租金以及相关产业扶措施策等一般意义上的营商服务内容的同时,还高度关注入驻商业空间的“调性与氛围”、其他入驻品牌的“内涵与特色”,期待整个入驻空间能够与其品牌气质实现互促共赢,为此亟待变革营商服务理念。另一方面,新消费业态的客群以年轻人为主,其营销策略中带有显著的线上线下融合、个性化定制、社交化购物等特征。因此,在空间选择、店铺装修、产品展陈等有着诸多新的要求。而风貌街区在客观上存在商业空间稀缺、保护性开发等客观现实,因此亟待街道拓展营商服务内容。
另外,不同于传统的商业楼宇、工业园区等市场主体集聚的空间,风貌街区居、商、旅高度融合集聚的现实,意味着街道的营商服务需要兼顾街区治理与保护性开发,更具复杂性、挑战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街道营商工作更加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
上海在探索中给出了创新样本:首先,推动“形态、业态、文态”深度融合,以风貌街区独特的“形态与文态”主动吸引新消费品牌入驻;同时让入驻店铺的风格内涵与街区文化底蕴相得益彰,“活化”街区的形态和文态,形成“三态”互促的良性循环。其次,为了形成高效协同的“整体性”营商机制,当地各部门通过紧密协同,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入驻企业面临的问题,实现营商服务低成本、高效率。另外,上海还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确保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在身边”实现“一站式”配置,并在“负面清单”与“积极监管”相结合的营商策略中,用监管制度创新破解风貌街区保护性开发和新兴经营模式难题。
不管是“路易号”的流量密码,入境游的一站式服务创新,还是新消费的繁荣,其核心还是在营商环境优化的过程中,企业所获得的真实感受,并由此用脚投出了信任票。无论是“国际范”还是“烟火气”,上海凭借全球视野和“在地智慧”,正在孕育出越来越多营商环境优化的实践样本和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