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净流入额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7月25日,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201.84亿港元,其中沪市港股通净买入114.74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净买入87.1亿港元。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8200.28亿港元,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年,南向资金净流入额达8079亿港元,创下互联互通机制启动以来的年度最高。而2025年年初至今,南向资金净买入额已超过去年全年,如果今年余下时间保持净流入态势,则年度最高纪录有望再度被刷新。

2014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情况
港交所数据显示,7月25日全天,南向资金成交约1485.50亿港元,相当于恒指当日成交额的52.72%。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中国人寿9.55亿港元、中芯国际7.82亿港元、小米集团7.70亿港元、美团3.31亿港元、3.15亿港元。同时大幅净卖出快手6.67亿港元。
截至7月25日收盘,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年内涨幅分别为26.56%、27.08%、25.52%,在全球主要市场涨幅居前。
股指蓬勃的表现背后,离不开南向资金的托举。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呈现出强劲的流入势头,单日净流入额屡创新高。据Wind数据统计,在今年的133个交易日里,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额超过百亿港元的交易日多达32个,其中有9个交易日的单日净流入额更是突破了200亿港元大关。4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的金额高达355.86亿港元,创下了历史上单日净买入金额的最高纪录。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彰显了南向资金对港股市场的强烈投资热情以及持续的资金支持力度。

“港股具有较高的弹性特征,尤其在对流动性变化及国际因素的敏感度上表现突出。当前,不少H股相较于对应的A股仍存在显著的估值折价现象。同时,港股市场汇聚了众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以及高端制造领域的明星企业,这些企业凭借其行业优势与发展潜力,成为吸引内资配置的重要力量。”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研报称,资金充裕但缺乏优质资产,能提供新增长点或确定回报的资产较为有限,这一背景下,内地资金需要寻求有效配置机会,不论是稳定回报的分红资产、还是成长属性的新经济板块,港股都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吸引南向资金加速流入。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指出,随着“反内卷”动能上升,政策变化似乎在酝酿中,而南向和国际投资者可能提供资金流入支持,因为与其他境内资产和全球股市相比,港股估值仍具有吸引力。在当前宏观环境下,杠铃策略是最合适的行业配置方式。
中泰国际研究指出,港股正逐渐从前期低资金成本(Hibor处于低位)推动的“资金市”,转向对基本面和政策面向好的交易逻辑。港股当前整体升势仍较健康,核心驱动逻辑正从前期避险情绪与仓位回补,转向基本面改善与政策预期向好的双重支撑。
颜招骏认为,这一轮港股跟随全球股市一同上升,升势属于健康“慢牛”,板块轮动,多面开花,持续性更长,“随着市场成交及位置逐渐上升,我们预计一直低配港股的外资或出现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配置行为,有望推动港股升势加速。”
浦银国际分析认为,近阶段港股资金面改善主要由于金管局流动性投放、南向和外资持续净流入、IPO火热及港股公司加速回购,整体港元流动性环境保持宽松。进入半年报业绩期,市场预期较高。后续若因预期差回调,资金可能从拥挤度较高的新消费、创新药、银行等板块,转向拥挤度较低、估值偏低、业绩有望超预期的科技及AI产业链板块。
颜招骏称,若欧美贸易协议落地及国内政策催化共振,港股或延续“基本面主导”的渐进式修复,建议沿业绩确定性与政策受益链(新能源基建、消费提振)布局,AI概念、机器人、算力设备、半导体等相关科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