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可以说是ETF顺风顺水的一年,由于被动投资浪潮汹涌,ETF势头强劲。让投资者深刻感受到ETF时代车辙的快速前行。
6月末,ETF总规模突破4万亿大关,也是 ETF市场里程碑式的进步。截至目前,我国ETF市场总规模已达到4.6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近万亿元,行业规模正以千亿级的规模每月递增。
场内ETF的总规模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5.07.24
近百只ETF进入“百亿俱乐部”
百亿级ETF数量也不断创下历史新高。目前,国内已有92只ETF规模超百亿元,涵盖54只股票型ETF、20只债券类ETF、11只QDII-ETF、4只商品型ETF和3只货币ETF。规模超千亿元的ETF也已有6只。其中有4只沪深300ETF、1只上证50ETF和1只中证500ETF。
具体来看,前4名千亿级“巨无霸”产品均为沪深300ETF,分别是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规模分别为3917.01亿元、2797.68亿元、2044.91亿元、1789.31亿元;另外两只千亿级产品分别是华夏上证50ETF,规模为1708.36亿元,南方中证500ETF,规模为1218.61亿元。
排名靠前的百亿ETF规模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5.07.24
上半年ETF变化的三大趋势:
1、机构资金的“稳字当头”
2025年7月市场正上演一场"资产荒"的典型剧本。从最新市场数据来看,国债10年-1年期限利差约为30bp,虽较此前极端的20bp有所扩张,但历史分位数仅位于38%;长端、超长端利率债的新老券利差在过去一周进一步压缩2-3bp,剩余利差仅剩2-5bp。
更令人关注的是, 最近存款利率持续下行,3 个月期定存平均利率已跌破 1%,正式步入“0时代”。10 万元存 3 个月定存,利息仅约 162.5元,较 2024 年同期收益缩水超 30%。
而机构在谋求资产稳定增长的路也“越走越窄”,最后不约而同的把目光盯住了ETF市场。首先ETF的规模足够“大”,能够承载的下这些大资金;其次场内部分产品也足够的“稳”,能够满足机构低风险对冲的需求。
从数据显示,年初至今资金流入前10的ETF无一例外都沪深三百,债券、黄金等稳健型产品。以债券ETF为例,上半年首次发行的8只沪做市公司债ETF和深做市信用债ETF规模都超百亿元,也从侧面印证了上述观点。
年初至今ETF资金流入前10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5.07.24
2、规模进一步向宽基集中
从第一章图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宽基指数基金是百亿基金的大头,当前百亿级ETF,35%为宽基ETF。然后,跨境ETF、债券ETF和行业主题ETF,数量占比都在17%左右。
实际上,资金借道宽基指数参与市场行情并不是中国特有趋势,放眼全球这一趋势依然成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末,中国市场宽基指数资产规模占亚太地区宽基指数资产规模的比例为30.7%。从近一年维度看,中国市场资金净流入规模达1089.2亿美元,位列亚太地区第一。
而且这一趋势在下半年或将愈演愈烈,二季度以来全市场宽基资金净流入接近3000亿元。但如果从今年以来维度看,截至6月13日全市场宽基的净流入只有2434.88亿元,这意味着二季度以来宽基净流入趋势比一季度更为显著。
3、市场马太效应明显
当下,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已成为ETF行业的“三鼎甲”,与其他基金公司拉开较大差距,其头部优势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取代。
规模增量上,华夏基金以932亿元的新增规模在上半年继续巩固其“ETF一哥”地位,显示出其在ETF产品布局、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强大实力。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紧随其后,增量规模分别为644亿和294亿,继续坐稳亚军、季军宝座。
ETF管理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5.07.24
一方面ETF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基金公司希望通过提供投资解决方案和品牌投教等方向上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服务,谋求为ETF规模增长带来新动能。与费率战、产品扩张等传统方式相比,目前头部公募在ETF投教、服务平台搭建、IP运营等新策略上持续发力,行业“护城河”或在逐渐建立。
另一方面,在头部基金公司凭借规模与品牌优势,地位相对稳固的同时,腰部公司也在通过优化产品布局、捕捉市场机遇悄悄追赶,市场格局远未定型。
诸如永赢基金在权益、债券领域持续进行全方位布局,产品布局丰富,规模持续增长,公司旗下16只基金产品二季度规模均增长了超10亿元,继续捍卫非货管理排名前20的地位。
海富通基金凭借债券ETF的先发优势,持续在该领域发力,公司旗下海富通中证短融ETF、海富通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和海富通上证城投债ETF的规模在二季度分别取得了亮眼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