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构建统一、高效、可持续的全球运营体系与韧性供应链成为中外企业的共识。面对世界一些领域碎片化的挑战,中外企业希望通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以实现共生共赢。
几十年来,中国以高素质的劳动力、完备的供应商生态系统以及国内规模化市场,吸引全球的制造企业来此扎根,形成了错综复杂、高度协同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但是,随着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增加以及新技术新产业的崛起,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呈现出区域化、本土化、近岸化、多元化等趋势。我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最重要的基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给中国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机会。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主要得益于完备的产业体系支撑了制造业供应链稳定,而且激烈的国内竞争不断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加快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尤其是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引领全球。
顺应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重构趋势,无论是为了寻找新的增长机会,还是为了配合链主做好海外配套服务以及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出海”成为企业拓展业务版图的关键路径。企业从单纯的输出产品转变为更多地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以满足供应链产业链区域化与本土化的要求。当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收入占比低于成熟的全球化企业,主要是缺乏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近日,大华银行针对中国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面临关税等冲击,超过70%的国内受访企业表示将以数字化降本增效,更加注重本地化和多元化,以及持续深化供应链韧性建设。其中,供应链出海,实现采购、生产和销售本地化,是不少企业的必选项,而东盟则是重要的目的地。受访企业认为需要一些支持措施,包括财政支持(95%)、贸易和供应链支持(75%)以及针对不同市场环境的咨询和培训(41%)。
与商品出口不同,产业出海是包括产业链与生产性服务企业同时“打包”合作走出去的过程。日本产业走出去是依靠集贸易、产业、金融及信息于一体的综合商社模式,综合商社不仅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从生产、物流到销售的各种服务,还能够提供信息、技术、资金支持。
中国可以考虑构建这种企业支撑体系,比如为企业出海建立信息与智库服务平台,配套涉外法律、金融、信保等服务能力。不管是链主之间还是供应链企业与链主、供应链企业之间,出海后应该是协调与合作关系。企业走出去后,应该形成一种合作的文化和机制。以中国企业为主的供应链网络应是一种共生的分工体系,与供应链企业应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企业应促进建立一种协同合作关系。
因此,也要推动海外投资的立法及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建立专门的顶层的服务协调机构,并且发挥行业协会以及目的国企业商会的作用。用明确的规则、中心化的机构等促进企业在海外的协调与合作,避免中国企业在海外无序竞争。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较高,因此容易受贸易壁垒所影响,应该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国内总部、研发与全球本土制造、供应链出海为模式,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尤其是发挥中国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优势,将新的技术与标准推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