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26日电(记者魏雨田)7月26日,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启幕。本次大会以 “智能时代同球共济” 为主题,集中展示3000余项人工智能科技产品,全方位呈现 AI 技术前沿与产业趋势的最新实践成果。诺安基金科技组也深入展会一线,在近距离接触前沿产品的过程中,洞察行业发展新方向。
展会上,多家 AI 企业集中发布创新成果:聚焦工业制造与物流场景的智能机器人、面向日常生活的消费级 AR 眼镜和情感陪伴AI宠物等……集中呈现了技术落地的多元可能。
从经济发展与行业变革视角看,诺安基金科技组基金经理左少逸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新市场与商业模式、优化资源配置。“AI算力基建、人形机器人、医疗AI垂直深化、Agent 生态及AI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赛道。” 他进一步预判,“未来5年可能迎来AI技术的集中突破期,2025年生成式AI在企业级工作流的渗透率将超30%,2028年人形机器人成本或可降至2万美元门槛。”
国产AI 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成为本次展会的最大亮点。诺安基金科技组基金经理刘慧影表示,中国企业正依托通信领域的既有优势,构建创新型高性能计算架构,这一突破有望为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在算力端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国芯片需求迎来井喷式增长。
在左少逸看来,国产算力生态的扩张正在对AI全产业链(从芯片到应用)产生结构性重塑。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技术自主研发、生态协同创新与标准体系引领,推动中国AI产业从“碎片化发展”迈向 “体系化突破”,同时加速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进程。
参观 AI 算力基础设施企业时,诺安基金研究部总经理邓心怡分享了她的观察:“云计算风口崛起时,可能会出现三个隐性信号:一是基础设施走向标准化,二是中小企业实现低成本接入,三是诞生‘不用不行’的刚性场景。如今观察大模型与垂直行业的结合,这三个隐性信号同样显现,当行业认知度持续提升,资本自然会加速涌入。”
谈及如何为科技公司 “打分”,邓心怡强调,单纯的“技术领先” 并非唯一标准,更需关注技术的溢价能力,这是其不可替代性的最直观体现。“硬科技领域还有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对市场痛点的洞察力。若技术与客户需求脱节,再先进的技术也可能沦为‘用屠龙刀砍蚊子’;反之,若能在细分场景完成技术验证,形成清晰的商业化路径,这类公司便具备长期成长潜力,会成为我们重点跟踪的对象。”
AI 在医疗领域的深度应用同样成为展会焦点。例如,现代手术机器人能实时分析手术数据,辅助外科医生做出更精准的决策。诺安基金科技组基金经理唐晨指出,中国手术机器人技术在紧跟国际前沿的同时,正持续推进自主创新:从裸眼3D技术到分体式机械臂架构,国产系统不断探索区别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差异化路径,并在国内海量医疗场景中反复打磨,逐步构建起中国自主的手术机器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