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一场科学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汇聚在雁栖湖畔——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和许许多多的院士专家齐聚,围绕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科学领域展开深度讨论。在这个大会中,备受瞩目的是一个特别的奖项——“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在今年的获奖人中,有这样一位身份多元的人——30岁供职于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40岁成为斯坦福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华裔教授;50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60岁出任美国第十二任能源部长。

本期《对话》专访诺贝尔奖得主、美国能源部前部长朱棣文,分享他对教育焦虑、科研生态、技术变革的见解。
警惕“顶刊焦虑”,回归研究本质
对于年轻科研人员普遍存在的“顶刊焦虑”和追逐“短平快”研究的现象,朱棣文表示:“如果过分强调在《科学》《自然》或者生物学领域如《细胞》这类期刊上发表论文,其实对科学发展是不利的。因为这些期刊的编辑想要的是那种有噱头的成果,而一旦科研人员一心追求这种‘爆款’成果,就可能会忍不住夸大自己的研究结论。”
他以亲身经历举例,当年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聘为教员时,他“一篇科学论文都还没发表”。他强调:“在美国的顶尖院系里,我们招人时会关注‘这个人做了什么研究’,而不是他发了多少篇文章,或在哪发表的。真正面试时,当他们和教授们一对一交流,我们就能看出这个人到底有多优秀、研究能力如何。我们需要的是大胆、有冒险精神的研究者。”
面对年轻人因为激烈的竞争,对于投身科研领域有着犹豫和踌躇。他的建议是:“人生短暂,去做你喜欢的事。如果你不再热爱,那就去做别的。你拥有智慧才能,能做很多事。这个世界有太多地方能施展才华。”
是强大工具而非“终极智能”
对于席卷全球的AI浪潮,朱棣文认为:“当前主流大语言模型AI本质是插值或微小外推,无法实现人类般大胆的跨越式思维和突破。”
朱棣文表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发现是,它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力量的工具——我所知的每一家公司都在使用它。接下来的愿景是:如何让产品开发摆脱渐进式模式?真的必须用这种方式开发产品吗?能不能实现更大的突破?能不能借助人工智能设计喷气发动机,实现跨越式创新?”
来源:央视财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