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27日电(康耕甫)近期,在AI技术加速渗透下,各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自动驾驶到消费电子,从人工干预到全自动执行,在AI技术的颠覆下新业态新生态都在加速形成,资本市场AI相关概念也迎来反复炒作。
汇正财经首席策略师杨首骏近日在接受新华财经采访时表示,AI应用已经在很多场景实现规模收入,但国内市场感知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一是AI作为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新产品,经常嵌入现有业务系统和产品,而不是以新的产品形态出现,普通消费者感知不是很明显(比如淘宝和微信的识图,AI搜索等);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的AI应用面向B端用户比如广告、游戏、传媒行业的降本增效,但在业务端看不到明显的改善;三是国内AI发展相比海外略慢,部分应用的落地不是很快。
“目前国内AI大模型种类繁多,企业首先面临从中突围的难题,具体从技术来看,底层算法、高性能GPU以及数据质量都有待突破。其次,商业化如何落地,消费者付费意愿不足等问题都有待改善。当然,当前国家战略层面对AI行业支持力度强,拥有资金优势的互联网企业未来有望突出重围,而拥有独立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也有望得到政策资金倾斜。AI+细分行业‘小而美’机会有望不断涌现。”杨首骏认为。
以AI智能体概念为例,截至7月25日收盘,该指数年内涨幅21.15%;85只概念股年内有68只股价上涨,平均涨幅为22.48%,宏景科技、慧辰股份、鼎捷数智3家涨幅均超过90%。
杨首骏表示,AI智能体等概念的成长性企业在行业发展初期估值肯定是偏高的,因为资金参与度和企业的盈利不对等,业内人士自身也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未来一定会出现优胜劣汰,短期炒作之后,投资者应该更多关注那些能够有场景落地、具备技术壁垒、能逐步兑现业绩的企业。
杨首骏进一步表示,目前AI产业链中看好的细分领域还是集中在中上游,过去几年CPO、PCB相关龙头是业绩最快兑现并且股价反映最持续的方向,目前看中下游尚未走出确定性之前,中上游依然具备规模不断拓展并兑现至业绩的更高确定性优势。当然投资者也需要注意这些方向目前的估值水平变化,波动中寻找低位参与的契机。
从投资角度来看,杨首骏认为,回顾当年的互联网行情,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网络游戏、在线教育、云计算等等都离不开改善人类生活并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这一次AI产业爆发,路径不会有变化,但是细分行业一定会变化。“拿我们国家来说,现在面临几十年的人口老龄化结构,对于AI+养老(医疗)、AI+具身智能这些方向,我认为会有比较高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