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26日电 (谷青竹) 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市普陀区政府和菲数中国共同主办了“人工智能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论坛。这次论坛是开幕式下午分论坛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场——论坛叩响AI与数学的辩证关系之问,吸引来自中国科学院、瑞士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康奈尔大学、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的院士与教授,围绕大型语言模型优化、机器学习安全、对抗建模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分享,共同擘画“人机共演”的智能时代数学图景。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数学的边界逐渐模糊。一方面,当大模型参数突破万亿,传统基于经验的调参方法陷入瓶颈,模型的泛化能力、安全性、能耗控制等核心问题,亟待数学理论的系统性支撑;另一方面,“AI for Math”的模式正在改写数学研究范式,神经-符号混合AI系统 AlphaGeometry 首次亮相,便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相关几何问题的解决上展现出非凡实力。AI是围剿数学家的对手,还是启发数学家的助手?
1951年,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冯·诺依曼机”;数十年后的今天,脱胎于其理论根基的人工智能已悄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恰如“牡蛎”般的母体,孕育出人工智能这颗“珍珠”。“人工智能的诞生基于积累几千年的数学智慧,故而其未来的进步也将依赖于数学未来的发展。”菲尔兹数学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席路易斯·塞科(Luis Seco)清晰点明,数学之于AI是本源意义与未来依托。
在现场,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教授为论坛特别命题,由机器模型现场作答、屏幕实时展示 AI 推理过程。题目由其团队联合欧洲、日本数学家精心遴选,聚焦几何与代数的交叉难题,直接考验 AI 的深层推理能力,生动展现出人工智能解答数学疑难的强大威力。
基于数学与AI之间的双向作用,更多学界权威进一步深入剖析了二者之间共生互促的深层关联。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戴维·里奥斯·因苏亚(David Ríos Insua)同样笃信,“AI+数学”的协同效应不可估量,“一方面,数学的突破将推动人工智能继续向前演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有助于解决数学界悬而未决的未解之谜,同时探寻出新的数学问题。”
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发表题为《AI:无限维问题vs有限维技术》的主旨演讲。他在采访中指出,此次会议释放出重视基础研究的强烈信号:“中国的人工智能要崛起,并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夯实基础理论、发展原始创新。数学界非常重视数学与AI模型的协同,目前国内已形成三、四支核心研究力量。这是个好现象,上海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菲数中国代表对新华财经记者表示,明确昭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作用,正是举办这次论坛的意义所在。在学界对“数学哺育AI,AI反哺数学”的双向赋能机制形成共识之际,推进领域融合发展的实践行动也已展开。
现场,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国际高校的学生代表,与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沿沪宁高校的数学与 AI 专业学生代表牵手“结对”,成为数学与AI“握手”的生动象征。菲尔兹奖得主冠名实验室Hitchin–Ngo实验室(聚焦代数几何与数学物理)与Fefferman实验室(深耕流体力学与纳维 - 斯托克斯方程)揭牌,更为基础数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研究创造了更多合作空间。
这一系列重磅成果的集中“开花”自然绝非偶然。回溯2024年9月,菲数中国落地普陀海纳小镇数字创新中心,与正在筹建的西班牙欧洲中心一起,共同构成菲数的两大中心。
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表示,正是得益于菲数中国这一坚实基础,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策源生态方能不断延伸,助力普陀打造立足上海、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高地。
当前,普陀区把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让顶尖科技真正成为产业带发展的“强心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下一步,将带动沪宁沿线高校、企业、园区共享菲数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和科研网络,共同承接课题和场景,共同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面对人工智能加速创新的发展浪潮,上海正全力推动数学基础突破,赋能人工智能创新加速,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推动“AI + 数学”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突破,为智能时代贡献独特的“上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