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7月27日讯(记者徐赐豪),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浦东世博中心、世博展览馆、徐汇西岸等地同步开启。此次大会盛况空前,800余家全球企业参展,3000余项前沿展品集中发布,涵盖大模型、AI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核心领域。
大会期间,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主办、财联社承办,东浩兰生协办的“链合π圆桌会”论坛在世博展览馆举行,主题为“AI + 教育:重塑未来学习新生态”。
当下,教育科技产业处于资本赋能与生态共建的关键发展期,国家及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大力推动产教融合、科技金融、人工智能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发展。在论坛上,上海章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国垒、西南证券研究院总经理助理王湘杰、常垒资本管理合伙人冯博、百联挚高资本创始合伙人蔡丹枫等嘉宾,围绕“AI赋能产业的投资蓝海与风险边界”展开圆桌讨论,共同探寻AI在教育等产业应用中的投资机遇与潜在风险。
AI领域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当下,AI 应用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教育、医疗、金融等重点领域均有涉足。从投资角度来看,不同领域的 AI 落地和应用前景各有不同。
百联挚高资本创始合伙人蔡丹枫较为看好工业领域。他提到,虽然生活中 AI 手机和家用机器人看似前景广阔,但 AI 手机市场已被大厂占据,一级市场投资难度较大;家用机器人如照顾孩子的机器人,距离成熟应用还很遥远。而工业场景更贴近当下。
他曾去深圳考察一家工业机器人头部公司,预期其将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同类企业,像新石器、高新机器人、斯坦德等企业,离应用场景和变现都很快,海康威视也孵化了相关企业。考虑到人口结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不愿孩子从事流水线工作,未来工业场景中 70%可能被机器替代,20%人机协同,仅 10%是高端工人,如需要空间理解能力的管道工等难以被替代。
此外,蔡丹枫也看好 AI 在医疗领域的潜力,例如加速渐冻症等罕见病靶向药研发和疾病诊断;汽车领域虽已有龙头,但也有应用和信创公司的机会。不过综合来看,工业仍是他最看好的投资领域。
常垒资本管理合伙人冯博最近投了两家 AI Agent 公司,一家聚焦 Excel 与数据处理,另一家服务制造业白领,这两家公司的 AI Agent 切实替代了部分人工。此外,他还看好未来 AI 在教育和家庭消费领域的机会。
上海章和投资董事长高国垒从创业与投资角度认为,在谈到资本泡沫时说,创业与投资都是在博成功的概率,风口赛道的知名创业者往往起始融资额就比较高,难免存在资本过热现象,这也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就像前几年大模型创业,百模大战,创业者和资本纷纷入局。如今大模型竞争格局快速收敛,开源的或许只会剩下DeepSeek 和通义千问,闭源的可能只剩下豆包,其他大多成了“炮灰”。虽然大部分大模型公司创业没有成功,但在提供就业、锻炼人才等方面仍有价值。
西南证券研究院总经理助理王湘杰则认为,AI 蓝海在应用端。目前消费者端变化良好,优秀模型能力不断提升。B 端企业需求滞后,因成本、战略摇摆、数据流转等问题,应用未快速上涨。但美股数据准备阶段公司二季度业绩加速,港股和 A 股云相关公司下游需求提升,预计企业级需求下半年或提振,芯片供需仍是优质赛道,消费者端加速,企业级应用下半年或加速。
AI 未来的发展,究竟该持乐观还是悲观态度
AI 未来的发展,究竟该持乐观还是悲观态度,不同人有不同见解,但整体而言,乐观的声音占据主流。
蔡丹枫明确表示对 AI 发展持乐观态度。她认为,AI 首先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且高效。虽然它可能会取代人类完成部分工作,导致一些人面临失业风险,但与此同时,人与 AI 的协同也会催生新的工种。这就如同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取代了部分手工劳动,却也创造了新的职业和产业。所以,从长远来看,AI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利大于弊,我们应该以审慎冒险的心态去支持 AI 的发展。
冯博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如今 10 后是伴随着 AI 原生成长的群体,他们对 AI 工具的运用驾轻就熟。这启示我们,人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如果因为害怕 AI 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拒绝接受它,那么我们就会被时代淘汰。只有积极拥抱 AI,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立足。
高国垒则看到了 AI 未来的巨大潜力。他认为,AI 未来的应用场景极为广阔,还有许多尚未被充分探讨的领域。例如,我们现在所处的人工智能展馆现场声音嘈杂,能不能加以干预?目前图像的路人移除和内容填充技术已经挺成熟,未来实时交流场景的噪音隔离技术肯定也会实现。高国垒也提醒,AI 带来的负面问题将与人类长期共存。未来,自然人、网络数字人、物理世界机器人都会产生海量信息,且真假难辨。如何高效获取和鉴别信息,将是我们每个自然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王湘杰强调,科技浪潮的变革从来都不是渐进式的,而是突飞猛进、全面铺开的。面对新科技,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悲观抵抗,自我封闭,拒绝使用,但这样只会让自己在全球社会效率提升的大趋势下落后;二是主动乐观地拥抱,将 AI 作为提升能力的载体,借助它创造更多成果。现场嘉宾都是 AI 时代积极拥抱新科技的人,我们提升效率后,就能做更高效的事,甚至创造未曾想过的新事物。AI 会成为我们提升效率的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和引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