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7月27日,沪深北交易所再度零撤单(终止审核)。截至7月27日,本月合计有6家企业终止审核,还不到去年7月份终止审核数量(47家)的“零头”。其中,上交所申报企业7月零撤单、深交所有4家申报企业终止审核、北交所有2家申报企业终止审核。
自去年6月份三个交易所的终止审核量达到109家的顶峰之后,撤单量逐月回落。进入2025年,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自今年3月份开始,三个交易所的终止审核数量就降至个位数区间,其中,3月至7月分别为8家、6家、9家、8家、6家。
这期间,零撤单正在成为普遍现象,比如,科创板自3月份以来,已有4个月零撤单,本年度仅有3家申报企业终止审核;深市主板连续2个月零撤单、沪市主板有1个月零撤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已过会企业接过终止审核的“大旗”,年内已累计有23家已过会企业终止审核,占全年终止审核数量(75家)的31%。
终止审核的已过会企业主要集中在创业板和北交所。创业板申报企业年内终止审核的数量为21家,其中有16家为已过会企业,占比76%;北交所申报企业年内终止审核的数量为28家,其中有4家为已过会企业,占比14%。
过会后终止的企业中,创业板IPO企业中集天达控股有限公司排队时间最久,达到1276天,该公司在2021年9月28日申报受理,2023年5月26日上会并获得通过,但在今年3月27日终止。
排队时间最短的是北交所IPO企业杭州图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申报材料在2023年6月28日获得受理,11月30日上会并获得通过,但在今年1月16日终止,从受理到终止相隔568天。
除了终止审核外,本年度还有8家申报企业终止注册,以及1家企业因注册批文过期而被迫终止IPO。
深圳大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咨询专家谭格非解释,证监会的IPO注册批文有效期是12个月,原则上讲,企业可以在这12个月内任意选择时间段来完成其发行流程,一般企业都会尽可能快地在第一时间启动IPO发行工作,避免因自身基本面或发行环境出现变化而“夜长梦多”。然而,如果超过了12个月的时间限制,那么此次IPO过程即告终结,企业若想再次尝试上市,则需要重新排队报审。
“在IPO过程中,企业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发行导致批文失效,这些原因可能包括行业风险、合规问题、业绩情况不佳等。”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