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将如何融入人类的生活?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不少机器人公司生动预演了具身智能在民生服务领域的落地应用图景。
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走进“WAIC里2025弄”主题街区,“机器人天团”迎面而来,它们纷纷化身老上海里弄中的技能主角,展现出“十八般武艺”。
在智慧小卖部中,机器人变身“售货员”,为消费者精准取送商品。记者现场看到,现场货架商品密集摆放,SKU种类繁多,且商品摆放形式多样。当记者下单后,银河通用机器人Galbot有条不紊地将商品送到记者手中。
在威客小吃街里,机器人又化身为饮品调制师和美食制作达人。擎朗智能旗下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在小食店服务生的岗位上,手铲爆米花和制作饮品,为到场观众提供专业服务。
记者看到,XMAN-F1流畅完成爆米花制作,并根据顾客需求调制各类冰镇饮料。例如,XMAN-R1会准确识别订单内容,并展示精准的“调酒”技艺——从拿取纸杯、精准倾倒冰块与饮料等。
在邻里文艺站中,智元远征A2机器人正展示其“听得懂人话,敲得响乐鼓,写得了书法”的全能技艺。作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它不仅文能写毛笔字,还武能敲鼓跳舞。这种“运动智能+交互服务”的结合,正是其在商场导览、活动暖场等商业场景的真实应用预演。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的背后,一方面是大模型的深度赋能。当下,大模型技术已全面进入机器人的“大脑”(决策)和“小脑”(控制)。
银河通用机器人相关负责人介绍,Galbot之所以能在如此复杂环境中完成稳定作业,核心在于其背后的端到端的具身大模型——GroceryVLA。该模型突破传统“视觉+轨迹规划”分离设计,能够在几乎无空隙、货架紧密且SKU众多的真实场景中自主识别商品并稳定抓取,无需路径规划即可灵活高效操作,标志着端到端大模型驱动的闭环控制已具备商用能力。
另一方面,“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设计加速人形机器人的落地。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设计让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成功实现了用不到美国Atlas、日本Asimo等顶级机器人1/100的成本,而能达到相当的性能水平。这条既要低成本、又要高智能的道路,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和雄厚的具身智能技术基础,展现出独特的“中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