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 《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持续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促进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
本次《实施方案》出台正是为贯彻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要求,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引领供需结构升级。
提升“三品一标”水平相当于抓住“牛鼻子”
《方案》把“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放在了首要位置,包括提升“三品一标”水平、推进品质评价和质量分级、开发新型加工产品、创新地方特色食品等四项具体内容。
《方案》提出,提高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生产及原料基地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从严加强证后监管。搭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宣展推介平台,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推广,增强品质消费引导力。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普遍提高,部分中高收入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也在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三品一标”相当于优质农产品的“牌照”或者“身份证”。一方面,它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中高端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生产端摆脱低价竞争的惯性,推动农产品质量分档、价格分层,避免“内卷”。
“通过优质优价,把优质农产品的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既能让农民增收,反过来又能带动更多农产品消费。”李国祥说,提升“三品一标”水平相当于抓住了“牛鼻子”,有利于形成农产品消费的良性内循环。
推动益生菌等新食品配料研发
《方案》提出,开发新型加工产品。支持食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人工淀粉、菌体蛋白、功能糖、益生菌等新食品配料研发。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开发美味多样的休闲食品、营养健康的饮品,推进开展食药物质等保健食品原料复方配伍备案试点工作,丰富高质量供给。
同时,开展气调保鲜、精准保鲜、品质调控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开发营养健康方便的即配、即烹、即热产品。
谈及为何提出推动人工淀粉、菌体蛋白、功能糖、益生菌等新食品配料研发,李国祥认为,这些新食品配料面向的是相对小众、细分的市场,与大规模传统农产品生产关联度有限。
他表示,借助科技力量开发新型产品,可以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有的新产品以普通农产品为原料,有的则需经过深加工,深加工能够显著提升附加值,这样企业才有动力投入。“因此,这类研发既可以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也能通过提升附加值有效带动整体农产品消费。”
“即配、即烹、即热产品”是否可以理解为预制菜产品?对此,李国祥表示,提到预制菜,过去一些地方的做法出现了偏差,导致“预制菜”被污名化。为了规避歧义,文件没有直接使用“预制菜”一词,而是强调营养、健康、快捷的方便食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这类食品确有市场需求。”
不过,他也提到,目前消费者对新鲜、短保食品的偏好仍占主流,因此发展这类产品时,必须严把质量关、严守安全线,用科技手段确保营养、卫生和口感,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
推动农产品从“被动上网”向“主动适网”转变
《方案》提出,发挥电商平台优势,提升网络消费质效,具体包括挖掘网络销售潜力和提升直播电商水平两方面。
其中,在挖掘网络销售潜力方面,《方案》明确,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化拓展“数商兴农”,组织各地围绕兴农主题,因地制宜开展网络扩消费活动,引导电商平台升级服务,全面提升用户消费体验。引导电商平台结合县域消费需求,发展即时零售、社区电商等业态,拓展生鲜超市、便利店等本地零售供给。
三农专家、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这几年,电商平台对农产品消费的带动作用显著。可以说,从“酒香也怕巷子深”,到“手机一响,订单飞来”,这背后是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农村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乃至消费方式的整体跃升。
首先,电商平台有效打通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把“土特产”变成了“网红货”,尤其在直播电商、短视频助农等新业态推动下,优质农产品的曝光度、溢价率普遍提高,很多原本在产地滞销的农产品通过线上渠道迅速变现、甚至卖出“奇迹价”。一些典型产品如陕西柞水木耳、江西赣南脐橙、河南新安樱桃都借助平台实现了品牌破圈。
其次,电商平台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组织化方面也起到积极的牵引作用。平台不仅是销售终端,更成为生产端的“倒逼器”,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品质,带动一批农业企业、合作社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转型。
“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平台主导下的农产品销售仍面临‘量大品杂、质价不一、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还不足。”杨建国说,因此,下一步既要继续发挥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也要推动农产品从“被动上网”向“主动适网”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消费拉动。
指导电商平台以公益方式培育一批扎根乡土的农民主播
在杨建国看来,当前电商平台在助力农产品消费方面还存在“三个不够”。
具体而言,一是服务不够精准。很多平台的扶持资源还停留在“送流量、上活动”的初级阶段,缺乏真正面向农业特点的运营体系。
比如农产品高度依赖采摘期,销售窗口短,对物流冷链要求高,但平台在流量调度、订单承接、售后履约等方面并未做到按“农时农需”精准匹配,容易造成“热一时,凉一年”。
二是生态不够健全。当前直播带货带动作用很强,但也存在“网红一走,销量归零”的现象。本地的农民主播队伍尚未真正培育起来,乡村人才“触网”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农产品销售高度依赖外部主播、外部团队,缺乏内生动力和长期机制。
三是规则不够公平。一些平台算法偏向高销量、高复购品类,不利于新兴品牌、小品类农产品的曝光;部分低价倾销、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行为,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挤压了真正优质农产品的生存空间。这与推动“优质优价”政策导向不符,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基于此,杨建国建议,一方面要推动平台从“流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完善针对农业的服务体系和扶农机制,真正扶持一批“可复制、可持续、能自主”的乡村主播、农村电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各级政府和平台共建“数字乡村公域”,打造规则公开、流量公平、资源共享的农产品电商生态,实现由“平台带农”向“平台助农”的转型升级。
记者注意到,这次《方案》在提升直播电商水平方面明确提出,指导电商平台以公益方式扶持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乡村,培育一批扎根乡土的农民主播。引导电商平台开展乡村乡味等主题直播活动,丰富短视频创作,打造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直播专区。
同时,引导电商平台提供常态化、成体系的扶农措施,匹配运营辅导、流量扶持等专项资源包,对集中上市的生鲜农产品给予特别扶持。鼓励电商平台优化算法推荐权重,促进优质优价,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