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财政“成绩单”近日出炉,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万亿元,同比下降0.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这组数据不仅反映了财政运行的总体态势,更在收支两端传递出积极信号,为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收入端来看,尽管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略降,但税收收入逐步回升的趋势值得关注。数据显示,全国税收收入9.29万亿元,同比下降1.2%,但从4月份起,月度税收收入连续3个月同比保持增长。其中,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增长平稳,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税收表现良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装备制造业税收收入分别增长32.2%、9.2%、6.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13.8%。
这表明,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正在逐步提升,为税收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多数地区收入保持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增长1.6%,31个省份中27个省份实现增长,反映出各地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支出端则更能体现财政政策的积极导向。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出保障。上半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2%,教育支出增长5.9%,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1%。这些民生领域支出的大幅增长,充分体现了财政政策强化民生导向,落实“投资于人”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例如,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中央财政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并开展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调剂,超过3亿老年人将受益,让广大居民老有所养,生活更有保障。
此外,政府债券在稳投资、促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靠前发力、协同发力:今年上半年,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预算6583亿元,有力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工作;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完成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工作,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今年上半年,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和专项债券2.6万亿元,支持地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进一步拓宽,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对扩投资的“撬动”作用更为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截至6月末已发行1.8万亿元,占全年额度的90%,已使用1.44万亿元。置换政策的实施,有效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当期流动性压力,降低了债务利息支出和到期债务的偿还、接续压力,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兜牢“三保”底线和加快经济建设释放了资金资源。
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财政“成绩单”亮眼,收支两端传递出的稳健信号,彰显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财政收支平衡仍面临一定压力。下半年,财政政策仍需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一方面,要加快推动存量政策落地见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消费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行至年中,从财政“成绩单”来看,这一政策已展现出清晰的成效。相信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