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努力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
优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以高品质、差异化精准对接多元消费需求,有助于提升市场匹配度与消费满意度。《方案》要求,提高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下称“三品一标”)生产及原料基地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从严加强证后监管。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三品一标”既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核心抓手,也是贯通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关键纽带,体现了供给侧对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内在要求,同时精准呼应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对绿色、安全、多元农产品的现实需求。
“三品一标”还从生产认证延伸到消费端。《方案》提出,搭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宣展推介平台,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推广,增强品质消费引导力。洪涛认为,以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系统开展精准营销与场景化推广,并反向驱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质量效益提升,将实现生产与消费的高效衔接和动态平衡。
丰富农产品消费场景,能显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方案》指出,针对节假日消费市场,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等主题活动。结合“跟着赛事去旅行”“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等品牌活动,鼓励体育赛事配套举办本地“土特产”展示展销、乡村美食品鉴等活动,实现消费联动。
同时,推进农文旅融合,支持各地举办村跑、村舞、村BA(全国和美乡村篮球赛事)、村歌等富有乡情乡韵的“村字号”活动,组织美食品鉴、非遗大集、农事体验,全方位展示乡村美景、文化底蕴,丰富乡村消费场景。
洪涛表示,将农产品消费与文旅、体育、健康等行业结合,构建多元互补的供给体系,精准匹配多层次消费需求,持续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附加值,将系统推动农产品价值链向高端跃升。
要发挥好数字经济在开拓农村市场中的作用。《方案》提出,引导电商平台结合县域消费需求,发展即时零售、社区电商等业态,拓展生鲜超市、便利店等本地零售供给。
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商渠道持续活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2%,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7%。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69.2%,为农产品线上交易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在洪涛看来,农村电商渠道的持续活跃,不仅把农村“存量消费”搬到线上,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使农村真正从“生产端末梢”升级为“消费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