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开埠前,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说法广为人知。20多位来自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领域的学者,根据最新考古实证和翻新档案完成的《上海六千年——海纳百川的文明之路》,系统梳理了上海从史前马家浜文化到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还原了“最初的上海”的真实形象。
崧泽遗址、广富林遗址、马桥遗址、亭林遗址……自1935年以来,上海嘉定、青浦、松江、闵行、金山、奉贤等区的系列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将上海文明之源回溯到6000年前。目前上海确认的考古遗址有约40处,大部分是含有史前遗存的地点,且集中于上海西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房址、墓葬等,为我们了解“最初的上海”的文化、社会、生态、体质特征、生业等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实证。
“70多年的考古工作已经确认,上海史前文化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这一发展历程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区域基本同步。”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说,上海自新石器时代起便是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距今约4000年前,北方中原文化南下和本地文化结合形成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 河南洛阳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里有一件鸭形壶。巧的是,良渚文化、浙南闽北文化、中原文化等在上海“合流”形成的“马桥文化”中,最典型器物就是“鸭形壶”,两个地方出土的鸭形壶形状十分相像。
马桥文化的年代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到底是马桥文化传到中原去的,还是从中原传到马桥文化的?”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黄翔认为,虽然从发现早的地方传向发现晚的地方是基本的判断方式,但是由于两件器物年代相差不大,暂时无法具体判断。不过总体来说,以鸭形壶为代表的马桥文化器物在江南地区发现数量庞大、多样性高,中原夏都发现的数量少、种类少。“可以肯定的是,马桥文化的源头是多元的,不同因素经过融合,在上海地区形成了马桥文化”。
2024年,上海博物馆联合四川多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上,一件来自成都金沙遗址的十节青玉琮引发关注。以玉琮为代表的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学术界有人认为,这个玉琮很可能是从长三角的良渚文化区域流传到了成都。然而,两个文明遗址在时间上相差1000多年、距离上相隔2000公里,玉琮是如何从长江下游“穿越”到长江上游的呢?
陈杰说,尽管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暂时还无法解开这个千古谜团,金沙遗址中的玉琮与良渚的玉琮很难说有直接联系,但也可以从中看到,文化上的联系是潜移默化的。“长江下游地区的早期文明,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制体系的建立非常关键,它是体现社会等级的形式,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礼器系统。”而商代或者商代晚期的金沙文化对玉或者琮的崇拜依然存在,这是长江下游文明对中华文明整体发展的深远影响。
上海有这么悠久的文明,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更为广泛流传的还是“始于小渔村”这样的说法呢?陈杰说,还是因为上海考古发现传播得不够,才令大家对上海近现代以后的历史更了解,因此会有“2000年看西安,1000年看北京,100年看上海”的说法。“的确,开埠后仅十年,上海基本已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这样的辉煌让很多人忽略了上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一面。”陈杰说,其实上海的港口功能不仅起于近现代,2016年全国著名考古发现之一的青龙镇遗址发掘就已经证明,早在唐宋时期,上海就具备了国际贸易港口的职能。
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副研究馆员王建文在书中介绍,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外贸港口所在地,兴盛于唐宋,是上海地区最早设立的市镇。青龙镇的兴起与发展,与贸易发展有密切关系。“安史之乱后至北宋年间,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伴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与贸易的重要渠道。青龙镇地处南北海路要冲,又有吴淞江、长江沟通内陆,因此成为中外贸易商贩的聚集之地。”当时阿拉伯商人活跃,充当了贸易中介和文化使者的双重角色。
到两宋时期,青龙镇进一步发展为沟通南北、辐射更广、兼具国际贸易功能的港口。到元代中后期,由于太湖水系变化,上海地区的港口从青龙镇转移到上海镇,直至近代开埠以来,只用十余年便超过广州,成为国内第一大港。正如王建文所说:“从青龙镇历史可以看出,上海以港兴市的文化基因由来已久,源远流长,铸就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