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的“十八金刚”到今年的“百家争鸣”,每年盛夏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已成为记录具身智能发展的刻度尺。又是一年WAIC,具身智能赛道热度更甚。超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出道”,规模刷新历史纪录。
漫步WAIC,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机器人们能做的更多了。能叠衣服擦鞋子的机器“保姆”,手速堪比电竞选手的“高端玩家”,会跳街舞打拳击的“文体明星”……具身智能展区第三年,几乎每家主流厂商都把重点瞄准机器人的硬实力,从整活到干活,场景拓展正在进行。
从某种程度上看,整活和干活也代表了当下具身智能赛道的两种路线,前者以人形为主聚焦动态能力,后者则不囿于形态概念,更加聚焦场景落地。路线无高下,但热度确实存在差异。比如说年初至今举办的几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和拳击赛,就将大众视线迅速拉回“人形”身上。
“吐槽”也随之而来。互联网上不少人调侃:“如果觉得生活太轻松,可以买一台‘机器人’回去照顾。”这其实直指当前行业内人形机器人发展遇到的阶段性问题。
谈到外界对人形机器人的“吐槽”,7月27日下午,星动纪元CEO陈建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采访时回应称:“即便(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应用会很多,但客观来讲,现在还没有把所有技术都给够,特别是进入家庭这样复杂的场景和应用方向。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行业的发展速度比我们预期的要快一点,也是因为大量的资源和人才都涌入到这个行业,形成了产业的生态。”
针对当下人形机器人发展的趋势以及商业化想象,每经记者与陈建宇聊了聊。以下是部分采访实录(内容经整理)。
技术之后,将在商业化、场景化应用层面探索并形成共识
星动纪元是清华大学唯一持股的具身智能企业,目前共有三款产品:星动L7主攻工业物流,星动XHAND1作为核心零部件供应科研、机器人生产商与工业市场,星动Q5聚焦零售、文旅等商业服务领域。
据了解,目前星动纪元已实现超200台产品交付,订单中50%以上来自海外,全球市值TOP 10的科技公司有9家成为其客户。
NBD:你觉得具身智能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有哪些趋势?
陈建宇:这一波浪潮下,具身智能赛道已经在大的技术方向上形成共识。此前比较前沿的一些技术方法的有效性也得到了验证,被更多的人看到了并采用。这表明在技术上已经形成了共识。接下来就是在场景应用阶段寻找共识。虽然大家都觉得机器人可以进入工厂,但工厂非常大,到底哪些场景、哪些任务适合机器人来做,商业模式是怎么样的,这个还没有形成共识。
所以接下来我觉得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商业和场景化应用层面,大家会逐步去探索,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因为这波浪潮是通用机器人,能用到的场景非常多,因此商业和场景化应用层面的共识丰富度可能比技术还要更多一些。现在新的技术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效果,也初步具备小规模量产能力,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会看到,大家探索有潜力的应用场景,并以此形成一些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模型上需要寻找下一阶段的范式,这是永无止境的。一个范式的出现可能会帮助我们将目前的范式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比如之前不能做很多事情,现在可以做了,但是还不够。范式的泛化性很重要,最终这个机器能不能scale(指规模化应用和拓展能力)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架构是怎么样的,数据怎么去做,还是有不少的挑战性,这是技术层面需要进一步去探讨的。
NBD:但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在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瓶颈。对此,你怎么看?
陈建宇:确实。即便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会很多,但现在还没有把所有技术都给够。特别是进入家庭等复杂的场景和应用方向,技术还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发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先从工业或者偏商用服务端做起。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打磨技术,打磨模型,建立数据的飞轮,获取更多的数据,让机器人的能力一步步迭代,再进入到家庭的应用里。
总体来说,我觉得行业的发展速度比我们预期的要快一点,也是因为大量的资源和人才都涌入到这个行业,形成了产业的生态,初步形成了行业内部互相交流、学习、碰撞、合作、竞争的生态。两年前机器人的大模型是什么,都还没有人提,现在已经形成共识,已经能做很多事情,数据等硬件层面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接近翻天覆地的变化。
NBD:现在很多厂商都喜欢让机器人打拳击,你觉得单纯地打输打赢了,可以用来评价机器人的稳定性吗?
陈建宇:不一定,就像拳击赛也会分重量级,如果我们的机器人上场还是很有优势的(笑)。我们的扭矩可能是小人形机器人的好几倍,我觉得这个不一定是一个非常统一的标准,如果是同等的话,可以看出来是谁的平衡性更好。
机器人什么时候可以走进千家万户?
NBD:星动纪元的机器人矩阵已经既能整活又能干活,并实现了初步的商业化。距离其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多久的路程?难点和机遇分别在哪里?
陈建宇:至于最早开始的商业化,包括高校、头部科技巨头企业等开发者,其实也都买了星动纪元的产品,并基于它们做相应的开发,这是已经完成的商业闭环。我们现在在做的探索,是面向更大范围的商业化应用。
我们现在主要通过两款机器人,往工业和服务业两个方面探索。有一款是星动L7,这是一款全尺寸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它的速度、效率、双臂的负载,包括配合灵巧手的精度和力量等素质都比较好,其实都参照了工业级的需求去设计的,我们也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模块化设计。比如说上半身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简配版,可能在某些方面能够更好地落地。这一块的应用比较多的是物流场景,比如分拣、扫码、聚焦上肢操作等,并且是用端到端的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我们也可以直接去控制它比较精准地完成这些任务,现在的落地效果非常有前景。
另一方面是我们另一款产品星动Q5,这是一个面向服务业的产品,设计比较纤细,外观非常亮眼,功能上配备了五指的灵巧手和全身非常完整的自由度。所以它在进行一些生活化的操作服务,进行非常拟人化的交互方面具有优势。现在正在探索在一些零售场景、门店的落地。
按照场景来看,我们会先进入B端(商业端)场景。比如说工业场景中,我刚才提到的物流,我们有几个非常有价值的场景正在快速推进;关于服务类场景,我们有专门的产品形态去做相应的场景推进。
NBD:今年会是商业化元年吗?爆发的标准线是什么?
陈建宇:现在商业化还没有开始,最迟明年内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现在也有很多在卖了,但真正做到大规模、高产值的商业化,我觉得就是明年。
我的标准线是万台,不是整个行业,是行业中某一家的出货量。这基本上是头部工业机器人公司明年实际的出货预期。我觉得是有希望的,即使没有达到,肯定是在路上了。当然,不一定是明年内就要完全完成这个数量,我的意思是这样的数量节点是后面一定会出现的,达到了这个点之后,就要开始规模化出货了。
NBD:什么时候可以在家里看到人形机器人?
陈建宇:人形机器人现在还没有到很大的出货量级,未来成本会快速下降,到工厂里面,不是太大的问题。进入家庭会难一些,特别是要进入普通家庭,这要求机器人会带来更大的价值。目前人形机器人想要进家庭,一个是技术上,一个是成本上,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现在的问题是,进入家庭需要带来等同的价值,工厂里面的价值是好衡量的,机器人能帮助解决任务。至于家庭里,要让机器人真的能把饭做了、把所有的衣服洗了等。
但未来随着技术发展,我相信也必然会进入家庭。我觉得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对于家庭机器人,极有可能在3到5年的时间就会看到一些进展,它不一定一开始就是完全完整的人形,可能做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开始在家庭的一些应用场景中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