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约半年,大行科工再度向IPO发起冲刺。
近日,港股IPO版块披露了大行科工最新提交的招股书。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这家折叠自行车“龙头”年内第二次递表。根据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的大行科工上市备案通知书,大行科工拟发行不超过910万股境外普通股。

今年1月,大行科工首度向港交所递表时,其“大手笔”的分红就曾引发外界关注。不过,此次大行科工递交的招股书中显示,今年4月,大行科工再度大手笔分红,报告期内已累计达6000万元,其中大部分流向公司创始人、实控人、持股近90% 的控股股东韩德玮。而与此同时,除自有工厂产能始终无法得到补充外,大行科工还自曝从2022年至今欠缴员工社保640万元。
就上述问题,南都·湾财社记者近日多次联系大行科工相关负责人并发送采访函,但截至目前未收到回复。
业绩数据“突飞猛进”
六成产能靠代工“顽疾”仍在
根据招股书,大行科工旗下的主要产品为折叠自行车。业绩方面,大行科工2022年-2024年及2025年前四个月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亿元、4.51亿元和1.85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3143.4万元、3485万元、5229.9万元和2152.8万元。
由此计算,大行科工近年来业绩增长可谓迅猛:仅2024年,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率就已双双超过50%。同时,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市场份额上,按2024年的零售量计,大行科工占26.3%;按零售额计,大行科工则达到了36.5%,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不过,迅速增长的业绩之下,大行科工首次递表时暴露出的自有工厂产能不足问题依然严峻。
根据招股书,大行科工仅在广东省惠州市建立了工厂,但招股书显示该工厂产能利用率近年来已突破100%,2025年前4个月,该工厂产能利用率已达到114.1%。

因此除了在惠州工厂进行内部生产外,大行科工还会挑选第三方OEM供货商。大行科工表示,公司高度依赖多家第三方供应商(包括OEM供应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及时提供所需的原材料、部件和制成品。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由OEM供应商生产的自行车数量分别为44037辆、76476辆、136690辆及65964辆,分别占当期公司生产自行车总数的29.5%、45.1%、56.8%和65.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OEM供应商的依赖,体现在财务数据上,是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大行科工产生的外包生产成本分别约为3560万元、6860万元、13890万元及5830万元,分别占同期销售成本的约20.2%、34.5%、48.3%及47.1%。这意味着,大行科工2024年和2025年前4个月有接近一半的销售成本来自于向代工厂支付的费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公司利润空间。
此外,2022年至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当期采购总额的32.7%、42.7%、46.2%及52.1%。同期,公司向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当期采购总额的15.6%、15.9%、16.8%及17.6%,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大行科工也关注到了其自有工厂的产能问题。此次上市融资,大行科工表示,计划透过引进先进设备为公司现有的惠州工厂进行升级,以改善运营效率、质量测试能力及生产环境。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供应链和提高垂直融合度,公司也计划在天津、江苏、浙江或广东等战略地点投资或收购既有生产设施,或与合格的OEM或部件供货商加强合作。
港股递表前大手笔分红
欠缴社保已积压至600余万
如果说大行科工自有工厂的产能问题系行业“井喷式”发展下所暴露的客观难题,而大行科工在二次递表前仍进行大额分红,则令外界有所不解。
大行科工2025年1月首次递交招股书时,外界就曾注意到其曾在近年两度分红。首次系于2022年宣派股息2350万元(占同期净利润的70%以上),并已在2023年支付;第二次系于2024年1月和5月又分别宣派股息每股0.21元及每股0.56元予股东,截止2024年9月底已支付1800万元。两次分红合计超4000万元。
而根据大行科工最新披露的招股书,公司又在2025年4月23日进行分红,系报告期内第三次。此次分红,公司向股东宣派股息2000万元。
超6000万元的分红,大部分都进了大股东的口袋。
据南都·湾财社此前报道,大行自行车品牌创立于1982年,创始人韩德玮博士是一名美籍华人,43年前从激光物理领域跨界折叠自行车赛道。招股书显示,自大行科工成立以来,韩德玮一直担任高级管理层,负责监督及管理本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经营方针及日常营运,现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
目前,大行科工的股权高度集中在韩德玮手中。招股书显示,韩德玮直接持有已发行股份总数约88.56%,同时系大行科工其中一个员工持股平台大行科工企业有限合伙的唯一普通合伙人。韩德玮及大行科工企业有限合伙构成一组控股股东,合计持有公司90.16%的股份。
在高额分红的同时,大行科工却除了始终未能扩大自有工厂产能外,甚至连员工社保都仍在欠缴。
今年1月首次递表港交所时,大行科工已披露其在报告期内未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直至近日二次递表,其欠缴则延续到了今年4月。
招股书显示,公司未有根据相关中国法律法规为若干员工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供款。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及截至2025年1-4月,大行科工欠缴金额分别约为150万元、160万元、270万元及80万元。
对此,大行科工在招股书中解释称,部分员工主要基于个人原因而拒绝全额缴纳社会保险或住房公积金,还有部分外省员工因社保和公积金难以转移,而不愿在其暂住城市缴纳。不过,有法律人士指出,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该法定义务不因劳动者放弃而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