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国移动,我们还与奇瑞在汽车场景达成了合作关系,此外还有一些千万级的订单,只是没有进行大面积宣传。”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5WAIC)期间,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了该公司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情况。上个月,该公司与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超1.2亿元的机器人大单。智元机器人大单到手,也让其在资本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不久前收购上纬新材的消息放出后,上纬新材即收获11个20CM涨停,目前涨势依旧很好。
不过,在持续商业化的进程中,智元机器人不只考虑自身的商业化进展,同时也在思考产业生态的拓展,收购上纬新材,不仅是该公司的资本手段之一,也是其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关键一步。2025WAIC期间,智元机器人又发布了“智元灵渠OS”开源计划和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nie Envisioner”。在业内人士看来,当技术普惠与生态共赢成为共识,具身智能的“iPhone时刻”或将由开源生态引爆。
商业化情景匹配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王闯提到了三个场景:展示(包括娱乐、讲解、商演等)、工业和家庭。
王闯透露,来自中国移动的订单有一大部分就是用于讲解接待,“这些机器人前身是智元的远征A2,它们可以带着客户去办业务,还可以做用户报告,如某天接待了多少用户、问了哪些问题、哪些是高频问题等,无缝收集信息并形成闭环。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全国数千营业厅若仅依赖人工接待,这些信息是不互通的,需要写很多总结,机器人在强记忆方面有天然优势。”
在这方面,王闯指出,双足机器人因为整体形态更像人类本体,所以更适合做讲解接待这类需要亲和力的工作。
这类型的应用,在王闯看来价值并不低。他认为,能够主动为用户讲解,全自主完成这些基础任务,已经是巨大的进步,过几年机器人带来的变化可能会更令人震惊。
除了讲解接待,在2025WAIC期间,智元机器人还展现了旗下人形机器人在众多场景的应用,比如抓取饮料并递到人手里、将插头插到插座上、参与冰壶游戏、将货物放到袋子里递给消费者、与人类社交等。
这些技能十分受海外市场的欢迎。王闯举例称,智元机器人今年参加了湖南卫视的《中餐厅》节目,获得了很多外国朋友的关注,而且大模型天然具有多语言优势。“像远征A2的讲解,还有机器人在文娱场景的商业化,在海外都拥有很大市场。智元的目标是成长为一家全球化公司,所以我们今年还定了一定数量的出海目标。”
而在工业场景,王闯认为,轮式机器人相较于双足机器人更适合进入工厂工作。“双足和轮式是两个不同的形态,因为工厂的地面很平整,双足机器人移动速度慢且能耗更高,轮式机器人效率更高更安静。”
7月27日,智元机器人携手德马科技在展台直播展示了世界首个真正数据驱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物流作业。直播作业过程中,面对包裹位置的随机变化和正反堆叠情况、包裹在传送带边缘卡住、包裹中途掉落等情况,精灵G1均能快速做出最优规划,确保作业持续准确、流畅推进。目前精灵G1主要从事分拣供包工序,未来有望延伸至装卸、搬运、复核等更多工序。
而最终,人形机器人是要走向家庭场景的。“家庭场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能够在其中占百分之几的份额都能成为一家巨无霸公司,但是家庭场景对机器人的安全性、成本以及技能的要求都非常高,而且家庭中的各种家务具备泛化性的特点,现在还不能大规模向这个场景发展。”王闯说。
打造开源生态体系
然而,仅仅解决自身产品的商业化,并不能引发真正的产业变革。与智能家居一样,目前机器人产业面临着系统生态分散、技术创新缓慢等问题,因此,智元机器人正通过开源生态来推动产业的商业化落地。
7月26日,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通过灵犀X2正式发布“智元灵渠OS”开源计划,这是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实现了从底层硬件驱动到上层智能服务的全链路打通。智元机器人方面称,“灵渠OS”的出现,有望整合现有资源,推动系统生态融合。
7月27日,智元机器人发布了行业首个真正面向真实世界双臂机器人的世界模型开源平台“Genie Envisioner”。该平台融合了预测、控制、评测三大核心能力,为机器人从“看见”到“行动”提供了端到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让机器人在数字时空里先彩排、再上岗。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智元的开源实践是具身智能从“实验室孤岛”走向“产业协同”的关键一跃,通过“数据集开源→操作系统开源→本体开源”的递进策略,构建了从研究到落地的完整开发者漏斗。“正如开源运动从软件向硬件的渗透所示,当技术普惠与生态共赢成为共识,具身智能的‘iPhone时刻’或将由开源生态引爆。未来,谁能以开源凝聚开发者之力,谁就能在万亿级机器人市场中定义标准、引领变革。”最终引领变革的不一定是智元,但这一步是行业必经之路。
不久前,因为收购上市公司上纬新材,智元机器人陷入“借壳上市”的猜测中,但这一步并不只是资本手段,该公司也在构建一个更紧密的“机器人产业生态”。王闯指出现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存在的不足:与汽车产业链、无人机产业链相差甚远,很多公司从来没有做过量产。“智元正在通过量产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关节全都是自己设计的,让供应商代工。”
好在如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国产化率越来越高,整合反倒是现在需要提上日程的环节。王闯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智元机器人的国产化率非常高,之前一个驱动用的是美国产品,动辄10多万元,现在全部都是自研,成本降了10倍、20倍不止。“只有算力芯片我们还是用海外的,主要是因为现在规模还不够大,要把算法跑起来。”
总而言之,无论是自身的商业化,还是推动产业生态整合,王闯坦言,智元机器人都希望尽快实现盈利。“智元目前商业化的脚步确实非常快,包括研发和商业化的节奏。但机器人的商业化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让技术匹配客户需要的场景。这个行业不像手机,做好一个标准化场景谁都能买,它需要考虑将产品与环境进行融合,要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