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焦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从健全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等多方面部署低空工作。自2021年“低空经济”概念被首次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统筹规划,一系列举措表明国家致力于将低空经济培育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湖北省积极响应,2024年湖北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落户黄陂,开通5条低空飞行航线。2025年,黄陂又签约落地湖北省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通航机场及低空产业园等12个低空经济产业项目。这一系列动作,是地方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呼应。
黄陂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枢纽,坐拥“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络,空域资源广阔,应用场景丰富,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然而,黄陂在低空经济发展进程中,与其他地区一样也遭遇着政策法规待完善、基础设施有短板、核心技术待突破、市场生态不成熟等共性难题。这些同质化的困难,是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障碍。黄陂区在应对这些困难时,通过结合自身实际去逐步化解,不仅是为自身寻找出路,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在政策对接与创新上,黄陂主动承接国家和省级政策红利,为企业发展营造更清晰、更稳定的政策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快推进湖北省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通航机场等项目建设,为低空经济发展筑牢硬件基础;在技术攻关方面,黄陂借助与轨道交通巨头深度合作,鼓励本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市场培育上,积极挖掘和拓展物流配送、低空文旅等应用场景,引导企业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提高商业化成熟度,让低空经济项目真正实现“自我造血”。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低空经济加速升温,各地布局中,政策扶持、产业园建设、无人机物流等成为共同焦点,初期形成的“趋同”态势,是产业起步阶段的必然,为行业发展筑牢了基础。但长期同质化竞争,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更会制约其深层潜力释放。因此,低空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在趋同中求突破。
就像黄陂,没有盲目跟风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而是立足自身“铁水公空”立体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农林与文旅资源,通过与轨道交通巨头合作开拓“低空+轨道”特色产业生态,在物流联运、农林巡检等场景中打造专属竞争力。这种突破,不是对趋同基础的否定,而是在共性之上对个性的放大。
黄陂实践表明,各地在发展低空经济过程中,要深度挖掘自身的独特禀赋,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在产业布局上跳出“大而全”的思维,聚焦自身优势打造“专而精”的特色集群;在技术攻关中立足本地高频应用场景,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市场培育上深耕具有地域特色的应用需求,构建独特的盈利模式。唯有如此,才能让低空经济在各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摆脱同质化束缚,真正释放其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推动区域经济在差异化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宝芹(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黄陂区委宣传部)
责编:陈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