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的大街小巷,5035个工会驿站和2551个智能化驿站如同温暖的坐标,关怀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户外劳动者,传递着“娘家人”的温暖。这些驿站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补充,更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城市文明。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驿站面临设施老化和服务滞后的挑战。为此,湖北工会通过构建“伞”型工作格局,既撑伞挡雨,又连心服务,实现了工会阵地“形变”到服务效能“质变”的不断提升。
标准化筑基,驿站建设有“规”可循
建设初期,工会驿站因缺乏统一标准,在设施、服务和标识等方面差异大,服务不稳定,给户外劳动者带来不便。为改善此状况,湖北省总工会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制定《湖北省工会户外职工爱心驿站建设管理办法》,从选址到经费保障等多方面着手,建立严格验收标准,形成了科学完整的建设体系。
各地积极响应,宜昌整合多方资源,将工会驿站与零工驿站功能融合,构建全域服务网络。宜昌高新区与水悦城商管公司合作建立全市首个商圈驿站,邦普项目工地设立流动工会驿站,成为户外劳动者认可的“暖心港湾”。鄂州市总工会也创新“揭榜竞单+自主申报”双轨驱动模式,以项目补贴激活驿站效能。针对职工子女托管等5项核心需求设“5个100”项目包,基层工会“揭榜抢单”需提交优质方案,淘汰率达50%,通过后获资金支持;同时鼓励自主申报特色项目,获批后给予专项扶持。这一机制推动月畔湾驿站托管班引入高校志愿者,和贵园驿站建成招聘角链接千余岗位,74个驿站服务超50万人次,活动好评率近100%,显著增强了户外劳动者粘性。这些标准化与地方特色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服务品质,又能灵活调整以满足当地需求,为传递城市温暖奠定了基础。
标准化建设不仅提升了驿站的“硬件”和服务规范,还形成了可复制、可持续的治理模式,推动驿站服务网络的高质量、均等化发展。无论身处湖北何地,每位走进驿站的户外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同样优质、贴心的服务,彰显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精度与温度。
多元化造血,为持续运营注入“活水”
长期以来,工会驿站运营受资金短缺、资源不足等困扰。仅靠政府拨款和工会自身投入,难以满足日常运营和服务拓展需求,限制了驿站发展。湖北工会积极探索“市场机制+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运营模式,为驿站持续运营注入活力。
各地工会创新服务模式,孝感市工会系统联动多方投入320余万元,融合多种驿站功能,为新业态劳动者打造“歇脚处”和“加油站”。荆门市总工会凝聚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力量,招募志愿者参与服务,例如漳河万达广场的季节性驿站由“红马甲”志愿者值守。此外,通过开展暖“新”行动等活动,提供慰问品和应急救护培训等多元服务,让劳动者切实感受到社会关爱。
多元化的“造血”机制打破了传统公益项目对单一资金来源的依赖,构建了政府、社会群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可持续运营生态。在武汉户部巷,“爱心冰箱”在高温中再次上线;宜昌伍家岗的福久源为工会驿站提供绿豆汤,为户外职工带来清凉。这不仅凝聚了社会各界对户外劳动者的关爱,也体现了社会资源整合与动员的强大力量,使驿站服务能够“转得动、养得起”。
动态化赋能,让服务与需求“同频共振”
户外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需求复杂多变,传统静态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易造成服务资源浪费或缺失。湖北工会建立动态化服务机制,实现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湖北省创新开展“当一天站长”活动,通过设置意见箱、开通服务热线和线上反馈平台,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工会十大创新实践经验并推广。省总工会还组织“驿站有礼”和中高考送清凉关爱活动,劳动者可在驿站免费领取水,累计发放纯净水达15万瓶。此外,湖北省总工会制定标准开展巡查和星级评定,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全省爱心驿站进行日常巡查和年终绩效评价,限期整改问题,对利用率低的驿站及时调整或摘牌,并联动“智慧工会”,实现服务的普惠化。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驿站服务质量,满足了户外劳动者的多样化需求。
动态化赋能机制实现了服务从“我提供什么”到“你需要什么”的转变,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者满意度,展现了湖北工会响应民生需求、精细治理的温度与灵敏度,让工会驿站真正成为户外劳动者的“贴心娘家”。
湖北工会驿站的创新,是用制度温度编织社会关怀网络。从标准化筑基到动态化赋能,既解劳动者燃眉之急,更凝聚社会共治合力。其超越“驿站”本身,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的标尺,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温暖范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第五届作协理事)
责编:黄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