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汽车近日宣布,终止和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以及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这意味着,从整车生产到核心发动机业务,这家曾有“发动机教父”之称的日系企业已退出在华所有合资企业。
三菱汽车称,“考虑到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转向电动化,公司对中国地区的市场环境重新评估,不得不对区域战略进行调整,决定终止在合资企业中的参与。”
由此,三菱汽车也成为继铃木之后又一家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的日系车企,其面临的困局和战略变化,正是日系车企现状的缩影。
从整车到发动机业务,三菱汽车全面撤离
三菱汽车的告别早已埋下伏笔。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原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已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信息显示,股东结构同步调整,三菱汽车等退出,新增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至于东安三菱,股东中也已经没有了三菱汽车的影子。
与其他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不同,三菱汽车采取“先零部件后整车”的经营思路。1973年三菱汽车以出口中型卡车开启中国业务。上世纪80年代,三菱汽车借着发动机技术合作的东风,深度切入中国市场。
1997年,中国第一家发动机合资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成立,引入三菱发动机技术。次年,第二家发动机合资公司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东安三菱”)成立。三菱汽车在华发展巅峰时期,多家自主品牌都曾采购其发动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搭载产自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的国产车超过700万台。
2012年,三菱汽车与广汽集团和三菱商事合资成立了广汽三菱,整合进口车业务,形成了帕杰罗、欧蓝德、劲炫、奕歌等为代表的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矩阵,2018年销量达到14.4万辆的巅峰。之后因电动化转型迟缓、迟迟未推出全新车型、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耗等因素,广汽三菱销量一路下滑:2019年13.3万辆,2020年7.5万辆,2021年6.6万辆,2022年跌至3.36万辆。
2023年10月,三菱汽车宣布完全退出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广汽三菱重组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长沙工厂则被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盘。
尽管在中国的整车生产业务走到了终点,但彼时三菱汽车还有发动机业务。而随着此次宣布发动机合资业务终止,三菱汽车在华生产版图彻底清零。
三菱汽车称,考虑到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转向电动化,公司对中国地区的市场环境重新评估,不得不对区域战略进行调整,决定终止在合资企业中的参与。
电动化转型迟缓,日系车企调整战略求生
三菱汽车从最初凭借发动机技术打开中国市场,到后来涉足整车生产销售的扩张,再到如今逐渐淡出主流视野的落寞,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转型的滚滚车轮,其也成为继铃木之后又一家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的日系车企。
“三菱汽车依赖燃油技术,产品体系长期以燃油车为主,油耗高,与中国发展汽车低碳化、新能源化趋势相悖,且没有及时进行新能源转型。”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跨国车企必须深刻理解中国市场特性,快速适应中国市场变化,否则终将被市场边缘化。
在三菱汽车之前,日本铃木汽车已于2018年退出中国市场,转战印度等其他区域市场。过去的2024年,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销量均出现下滑,市场份额降至11.2%,较2023年下降3.2个百分点。丰田、本田、日产三家日系车企在华销量数据,均出现同比下滑。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025年,日系品牌在华零售份额连续6个月下滑。今年6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1万辆,同比增长5%,但日系品牌零售份额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至12%。
快速向电动化转型、“补课”智能化,加速融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已经成为日系车企在华战略的共识。
今年上海车展上,丰田喊出“立全球,更中国”,日产强调“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加速推出电动化产品贴合市场。东风本田S7、广汽丰田铂智3X、广汽本田P7、东风日产N7等多家日系合资品牌电动车型陆续涌进国内新能源车市,并打出性价比优势抢占市场。此外,为了提振在华销量,加速本地化生产和研发成为日系车企在华布局的重要措施。这些策略能否奏效,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