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国家卫健委部署五年内“三明医改经验”要全国覆盖的工作后,北京系统复制三明医改“政府主导、公益性投入、价格薪酬改革、资源下沉、信息化支撑”五大机制,并结合自身特点升级为“党委统管+财政兜底+数据联动+基层强网底”的北京医改路径,实现了从“三明模式”到“北京方案”的升级。
7月28日举行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表示,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工作,推动由一位市委常委、副市长统一分管“三医”工作,每年召开全市“三医”联动工作会,每月调度“三医”领域重点工作,深化“三医”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
重建政府主导的“三医协同”决策中枢
作为中国医疗改革的先行者,三明市通过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改革,为全国范围内的医改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去年8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深化医改的四大重点工作,指导其他省份每年选择 2~3 个地区为重点来推广三明经验,5 年内实现全覆盖。
实际上,北京市正式启动三明医改经验的推广工作,始于2019年11月20日之后。当时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要求各地学习三明经验,北京市随即响应,目前“北京方案”已初见成效。
从北京市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中可以看出,“北京方案”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因地制宜将其核心机制转化为首都治理路径。
三明经验是党委政府主导,建立“三医”协同领导机制,北京市重建政府主导的“三医协同”决策中枢,“一个领导”统管,市委常委、副市长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市-区-街三级同步设立“三医联动”专班,每月调度。“一个平台”决策,建“京智”三医联动信息平台,59个应用场景实时共享数据,破解部门信息孤岛。
此外,“在监管联动方面,研究建立‘三医’协同公立医院绩效监测体系,形成整合集成、标准统一、相互衔接的监管格局。本市十六区也都由一位区领导统一分管‘三医’工作,部分区由区委常委分管‘三医’工作。市、区两级均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高效、协同、有力的深化医改组织推进机制。” 许心超表示。
以“疏解-补缺-医联体”破解资源失衡
北京市核心区三甲医院密度全国最高, “一床难求”的不止是来京就医的外省患者,北京市居民同样面临着就医难问题。同时,北京作为超大城市,也存在着资源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通州、顺义、大兴、房山等新城以及环京地区长期没有三甲综合医院,居民长期存在进城看病难的问题。
“为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大概做了三方面工作,用三个词来概括:一个是疏解,第二是补缺,第三是医联体。”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在表示。
据钟东波介绍,北京市推动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平原新城等区域疏解,一方面坚决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任务,另一方面补齐平原新城资源短板。“十四五”以来,北京已先后建成了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口腔医院新址等9个重大项目,政府累计投资超过184亿元,疏解中心城区床位2700余张,这样让中心城区密度降下来,补齐平原新城资源的短板,平原新城千人口床位数从2020年的4.6张增加到5.3张,增加了14%左右。
其次是加快推动重点专科资源的补缺。区域不均衡问题,不仅有数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北京加快推动儿研所通州院区、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安定医院大兴院区、北京中医院朝阳院区,还有地坛医院扩建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补齐了儿科、精神卫生、中医、传染病等专科资源短板。
再者是加强综合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建设。截至目前,北京已经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涵盖了600多家医疗机构。另外,建成了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涵盖了200多家医疗机构,建成了 “纵到底、横到边”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医联体建设,让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财政投入刚性兜底
北京市海淀区获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航表示,“完善补偿机制,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职责,2022年至2024年,全区卫生健康年均财政投入达60余亿元,对精神、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属性强的区属医院予以倾斜。”
实际上,这60多亿的政府投入,在全市基层机构财政拨款中占比25.6%,远高于二三级医院。而这份财政的“刚性兜底”不是简单地“撒钱”,而是为取消药品加成、强基层、保公益性三大改革“埋单”,确保医改在“深水区”仍能推进,避免“患者减负、医院亏损”的系统性风险。
许心超表示,在财政补助方面,切实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优化投入结构,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比较重、公共服务属性强的医院加大财政补助倾斜力度,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对公益性的维护保障作用。
在财政补助加强的同时,设立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分五批次集中规范调整了88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同时常态化动态调整近400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新增134项价格项目。通过价格补偿机制的优化,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比改革前提升12.8个百分点,这样引导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更加注重技术性医疗服务的提供。
“在薪酬分配改革方面,完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机制,对市属医院开展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加强对儿科等薄弱学科的支持,推动综合医院儿科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医务人员平均薪酬的1.2倍。”许心超表示。
基层“强网底”让群众就近看好病
三明用“医共体+守门人+年薪制+信息化+人才保障+医防融合”的组合拳,把基层从“最弱一环”变成“最强网底”,北京市在此层面上也做足了资源下沉“三件套”:硬件、人力和服务。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这些举措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能力建设、服务改善和机制保障。”钟东波表示。
钟东波介绍,在人员方面,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配备标准,随着服务量的变化动态调整人员配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2024年比2020年增加了6400多名,年均增长4.5%,高于医院年均2.7%的增速;在硬件层面上,自2023年以来,市区政府投入超过23亿元,完成900余家基层卫生机构硬件建设和环境改造,新增医疗设备达到3万余件(套),有1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CT,基层的治疗水平在持续提升;在服务能力方面,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口腔科、康复医学科覆盖率分别达到77%和64%,提供血液透析、胃肠镜检查服务的基层机构也明显增加。
此外,针对群众看病就医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北京市进行了信息化再造就医流程,打造“京通”便民服务平台,集成“三医”服务:院前、院内和线上。院前,三级医院50%号源下放基层医疗机构;院内优化诊疗、住院和缴费服务。为患者提供线上的候诊排队、检查检验报告查询服务,目前有181项医学检验、30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在152家医院实现互认;线上,创新互联网诊疗服务。目前全市互联网医院达到102家,有307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54家医院入驻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
北京市复制三明医改经验四年,以“党委统管、财政兜底、三医联动”破局,通过疏解-补缺-医联体重构资源,初步形成“北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