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显示,经济出现企稳迹象。
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8%,6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3%,降幅较5月收窄4.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改善明显,利润由5月下降4.1%转为增长1.4%。
单看6月数据,确实出现明显的边际改善特征,这应该说是近期一个可喜的变化,尽管1~6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降幅较1~5月扩大了0.7个百分点,但下滑的力度和强度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缓和。
这反映6月中美伦敦经贸会谈后,经济的不确定性极大缓解。这同时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具有相当高的韧性和敏感性,只要经济环境出现改善,企业就会迅速抓住机会,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当然,数据边际改善的可持续性还需进一步观察,因为1~6月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发生营业成本增长2.8%,但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7.8%,产成品存货增长3.1%,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54元,同比增长0.25元。这些数据警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尚未有效改善,甚至经营活动现金流的紧缩压力比过往有所加大。
对于企业资产周转率、资金周转率所面临的阻遏,以及企业三角债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当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必须做一个中长期计划,因为最新数据显示,一些企业需要中长期的筹资活动现金流的支持,以避免出现间歇性休克问题。
同时,除金融对实体的支持外,财政也需加强对实体的支持。这不仅是进一步强化“两新”措施,从短期看,需提高留抵退税的频次,避免留抵退税久期过长,放大企业风险。因为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等显著的同比增长,意味着企业面临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这使得企业增产越多,经营活动现金流的紧缩效应就越强烈,经营压力会越大。中长期则需加强税制结构改革,推动税制从间接税向直接税过渡,缓解间接税给企业带来不可回避的流动性紧缩效应。
当前企业面临诸多问题的一个核心症结,是有效需求不足,最近各行各业的反内卷也好,减产、限产和限制价格战等也罢,都是在供给侧进行的供需调节,当务之急是直接有效改变不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弹性。
要真正帮助企业改善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得不跨越的就是在供给侧推动市场出清,让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产能有效退出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筛选出“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优质资产。唯有如此,各行各业才能通过市场竞争提升风险可承载能力,丰富供给服务多样化;也唯有如此,才能影响市场的需求弹性,激发出更多的潜在市场需求。这与以旧换新等政策更多改变需求的跨期抉择不同,市场竞争挖掘的是市场潜在的增量需求。
要推动工业企业的市场出清式竞争,发挥竞争的优胜劣汰效应,当务之急是要正视市场的正常竞争,尤其是要有效识别市场出现的不同低价竞争特征,只要不涉及不正当竞争,就要鼓励各行各业展开竞争出清的市场活动。
同时,政府需要为落后产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做好准备。如为企业破产重整、破产清算提供畅通的制度和司法环境;完善社保福利等防护型保障体系,强化就业再培训,推动失业保险足额和全覆盖等,积极主动帮助受困企业和职工渡过难关。此外,完善制度化的试错容错包容环境,完善企业破产法、加快推出个人破产制度,真正为各类市场主体的重整提供制度性保障。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如同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一样,企业也免不了“生老病死”,敬畏和守护市场的竞争性退出机制,才会带给企业春天般的生机,也才能真正让市场主体感触到存在的价值。因此市场出清是当前经济的必经之役,越早越快地进行,经济就能越快重塑重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