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6亿元算力券、3亿元模型券、1亿元语料券……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迎来真金白银的支持。
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旨在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进上海市“模塑申城”工程,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真金白银扶持
若干措施涵盖了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扩大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等共12项内容,几乎每条都涉及具体的支持金额。
在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方面,发放6亿元算力券,加强算力调度平台建设,体系化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大模型,加快大模型生态空间集聚。对租用智能算力的主体,市级给予最高30%租金补贴,并推荐申报国家智能券补贴,按照“补早补小”原则,市区协同给予最多1年、最高100%的租金补贴。
在扩大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方面,发放3亿元模型券,对调用云平台部署的第三方大模型API,或采用第三方大模型私有化部署方式,推进大模型垂类应用的主体,给予核定合同额最高50%、最高500万元补贴。在支持采购高质量语料方面,发放1亿元语料券,加强语料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购买非关联方的语料进行大模型、垂类应用、智能体等研发和应用的主体,给予核定合同额最高30%、最高500万元采购补贴。
“从算力软硬件方面看,阻碍中小型垂类大模型快速优化的障碍显然少了很多。”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倪春泉表示,算力更优惠,模型生态更开放,模型语料更优化,这才能更迅速推动垂类模型的发展。
在开展关键技术创新方面,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和工具、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智能芯片、具身智能、智能软件、脑机接口、智算系统等重点前沿方向的技术创新,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30%、最高5000万元支持。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战略平台、揭榜挂帅等任务,申报市级配套项目,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
若干措施部署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组织实施全市科学智能“百团百项”工程,力争在2年内支持不少于100个团队、100个项目,推动AI人才、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团队跨组织、跨领域协作,形成一批前沿原创性成果。对相关优质项目,按照核定总投资给予最高70%、最高5000万元支持。支持战略性领军人才牵头组建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根据建设目标和任务,给予3-5年、最高5亿元的连续性支持。支持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安全治理、共性技术研发、测试评估、中试验证、生态赋能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核定总投资给予最高50%、最高2000万元支持。
为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上海市人工智能企业的软硬件产品加快研发与量产,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产品销售或租用达到一定规模的,按核定合同额的5%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人工智能软件产品首版次应用示范,按照核定合同金额给予最高30%、最高2000万元支持。
政策框架全面且有力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137亿元增长至2697亿元,平均增速达25.7%。预计到2025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3522亿元。
AI“上海矩阵”的实力也不断跃升:2018年,上海人工智能企业约1000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产业规模1340亿元,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已超10000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占全国1/3。2024年产业规模逾4000亿元。
若干措施的推出无疑为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6亿元算力券的发放与调度平台的强化将大幅降低企业智能算力使用成本、模型与语料补贴将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新出台的扩大人工智能若干措施,构建起一套全面且有力的政策框架。
倪春泉也同样表示,若干措施对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布局非常全面。它包含了算力软硬件的基础保障、生态模型体系建设的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场景的拓展应用等等,将极大地激发人工智能整个领域内,各类项目的加速和进一步深度开发的意愿。
“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角度看,若干政策涵盖了对国家重点大项目技术创新的支持,以及对泛化体系人工智能跨界项目的支撑,有效地结合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型技术创新和实用技术优化,结合了技术领先度和实用度,做到使用一批、开发一批、超前一批,以便于有效组建系统性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储备生态。”倪春泉说。
此外,从人工智能组织保障的层面来看,若干措施鼓励具化标杆场景的拓展、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的搭建、产业生态与载体空间的集聚、研发管理高阶人才的保障以及金融工具的支持,为人工智能的各类项目做了非常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