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布。《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育儿补贴在缓解养育压力的同时,发挥出带动消费的作用。
据他估算,2022~2024年三年简单合计3周岁以下的婴幼儿数量约2812万人,按每孩每年3600元计算,每年发放补贴可能达到约1012亿元,有望每年释放超1000亿元消费增量。
每年发放补贴可能达到约1012亿元
《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其中,对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
中央财政自2025年起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对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育儿补贴所需资金,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地方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
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杨畅指出,面向育儿家庭全国范围全面直接发放现金补贴,对缓解家庭养育压力发挥出直接作用。
由于本次育儿补贴的对象是3周岁以下婴幼儿,可以简单估算每年发放的补贴总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2024年出生人口分别约为956万人、902万人、954万人,由于缺乏月度出生人口数据,三年简单合计3周岁以下的婴幼儿数量约2812万人。按每孩每年3600元计算,每年发放补贴可能达到约1012亿元。
考虑到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降至1000万人以下,如果育儿补贴发挥出支持生育的作用,出生人数的增加会使得育儿补贴发放总额进一步增加,对消费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他补充,除育儿补贴外,支持生育是包括多个环节在内的系统工程。从主要经济体的实践看,面对总生育率下行的态势,支持生育往往需要全链条覆盖,才能发挥出实际作用。尤其是要充分考虑生育的微观实现机制,构建起串联婚前婚后、妊娠分娩、保育养育等多个环节的完整链条,避免链条中的不同环节出现堵点和卡点。
如婚前婚后环节,积极宣传生育理念、普及生育知识,加大力度提供结婚相关公共服务,提供相遇机会、相遇场所、结婚咨询等活动。如妊娠分娩环节,对不孕治疗相关医疗费用加大补助力度。如保育养育环节,探索将义务教育拓宽至高中,避免教育压力向幼儿乃至生育环节下沉。
将建立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
《方案》还明确,建立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出生一件事”联办,强化地区间、部门间信息共享。各省份结合实际确定具体发放时间,提高发放效率,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发放渠道为申领人或婴幼儿的银行卡或其他金融账户,鼓励通过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或婴幼儿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育儿补贴需由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按规定向婴幼儿户籍所在地申领。申领人主要通过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请,也可线下申请。
申请提交后,初审由婴幼儿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县级卫生健康部门进行审核确认,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同级财政部门。
市级卫生健康部门将按一定比例,对补贴对象信息进行抽查。省级卫生健康部门根据需要开展抽查,实行动态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此外,审计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全过程监督检查。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卫生健康部门、财政部门加强资金使用管理,适时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方案》还提出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做好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等工作,落实信息安全责任,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动态监测,定期开展数据汇总分析,为做好政策评估及调整优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