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还是一名博士生,今年已经是一名创业者,在今年大会上还获得了青年优秀论文提名奖。过去几天我有幸参与青年科学家思辨会、青年菁英会等各系列活动,每天的议程都非常紧凑。我深刻感受到AI领域正在持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极具潜力的青年学者。”
首形科技创始人胡宇航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专注于超仿生角色人形机器人研发。他的研究成果曾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杂志机器人子刊《科学·机器人学》上。
“这次大会,我感受最大的变化是具身智能的快速演进。从去年仍依赖移位器的人形机器人,到今年大多数已完成独立行走,在展览、零售、家务、物流分拣等场景中工作,这让我更加坚信我们对未来5年的技术发展永远是偏保守的预测。就像在2020年时,没有人能预见今天的人形机器人和AI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快。”胡宇航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分享参会体会,他说,尽管很多核心技术还在探索当中,模型的不稳定、幻觉问题都存在,也有人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伪需求,但技术突破和商业化的发展正在变得日益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尤为需要一个开放、活跃、耐心的生态,而WAIC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技术交流和产业对话的平台。我坚持和珍惜那些非共识的想法,保持热爱,在人工智能这条高速发展的赛道上,愿我们这一代青年把不可能变成现实、把想象力变成生产力。点燃时代的引擎,驶向明天的星辰大海。”
从斯坦福博士到Meta团队,朱哲清带着强化学习基因创立Pokee.ai。在闭幕式上,他深有感触地说:“大会的信息密度、技术密度、人流密度实在太高了!从一进场开始,几乎每一个展台都能看到各种新品,新的demo、新的模型、芯片、工具链,每走几步就是一个首发的模型……你会感觉到一个特别强烈的信号:中国的AI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向世界,推向落地。坦白说,过去在硅谷看技术,主要是看这个技术能不能做,而现在我们在WAIC看到的是这个产品能不能跑起来、跑得久,大家讨论的不是这个技术有没有,而是交付怎么样、产品有没有人用。”特别打动他的是共振感,“比如在展馆中和很多人聊天,我发现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背景、做的方向也不太一样,但对于大模型后时代的思考却是共通的。是让AI完成具体任务,追求更快的推理,还是追求更自然的交互,你能感觉到这是个全球同步的探索,大家都在试错,在寻找路径。所以对我来说,WAIC不仅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更像是一个互相校准的窗口,让我们在这里观察彼此,重新确认自己走的路是不是正确。不管是技术路径、开源生态、产品形态,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正在往外走,而不是复制别人,而是原创的,这种变化挺值得中国人骄傲,也值得我们珍惜。”
他还谈到,AI行业的发展速度让人感到焦虑,但正因如此,像WAIC这样能够集中呈现全貌的平台才显得特别有价值,“让我们这些做事的人能够抬头看看天,也低头看看自己脚下走的路。希望我明年还能在WAIC见面,那时候的我们不只拥有更聪明的AI,也能够拥有更清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