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召开2025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1.56万亿元,同比下降0.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其中,全国税收收入9.29万亿元,下降1.2%;非税收入2.27万亿元,增长3.7%。分中央和地方看,上半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6万亿元,下降2.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7万亿元,增长1.6%。总体来看,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部分行业税收表现良好。多个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增长,表明经济发展势头稳中向好。
从4月份起,月度税收收入连续3个月同比保持增长。分行业来看,上半年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税收表现良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装备制造业税收收入分别增长32.2%、9.2%、6.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13.8%,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收入增长8.6%。可见,新动能带动的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升级特征明显,财政收入的结构不断合理化。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从主要支出科目来看,上半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5万亿元,增长9.2%;教育支出2.15万亿元,增长5.9%;卫生健康支出1.1万亿元,增长4.3%;科学技术支出4790亿元,增长9.1%;节能环保支出2556亿元,增长5.9%;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738亿元,增长5%。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财政支出力度持续加大,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支出增长最多的科目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据财政部社保司副司长葛志昊介绍,今年以来财政部门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二是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照全国总体2%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中央财政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并开展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调剂,确保超过3亿老年群众基本养老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三是提升医疗保障服务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99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相关补助资金5522亿元。四是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开展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试点,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五是兜牢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底线,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6.8亿元。
其次是科学技术、教育支出增长较快,这凸显了我国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同时这也体现了“投资于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最后,卫生健康的支出增长也较快,这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保障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题中应有之义。
可见,财政支出结构在不断强化民生导向,并积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投资于人。一方面,在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条件下,稳就业稳民生,兜牢民生底线;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财政部表示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安排的“民生含量”,织密兜牢人民生活“安全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一步,将继续实施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