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由广州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办公室指导,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社)、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主办的2025创新药械投资发展大会暨“广聚群链湾区启航”战略性产业集群供需对接(广州)专场在广东股权交易中心举行。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药械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传统商业模式正在被重塑,新的价值增长点不断涌现。哪些创新领域最有可能成为现金流的新蓝海?对于希望利用大湾区优势的药械企业,又如何规划资本路径?广发证券投行委总监、投行医疗健康行业群组副总经理魏妩菡在出席大会圆桌沙龙时给出了方案。

BD出海成为价值兑现的新渠道
魏妩菡表示,现金流的新蓝海在创新药械领域不仅指向一种实现商业化的模式,也同样指向研发方向的选择。“据我们观察,近两年除了研发获批再进行进院销售的经典模式,以MNC(跨国药企)为合作对象的BD出海(对外授权交易)正在成为国内创新药企业进行价值兑现的新渠道。”魏妩菡介绍说,2024年全球超5000万美元首付款的BD合作中,超30%来自中国,海外资本以市场化行为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的临床竞争力。从国内授权企业角度说,短期看,企业能够通过收取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取得直接的经济收益,改善报表现金流,获得资金支持以更好支持研发创新;长期看,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与MNC达成合作关系,借助他们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全球市场资源进军海外市场,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根本上说,创新药械的价值来源于临床价值,企业进行源头创新,不论是出海兑现价值还是国内BD获得现金流,都将是在研发过程中获得资源助力的有益模式。

可将“A+H”两地上市作为长远的资本市场规划
魏妩菡表示,虽然数据统计的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械融资仍处于相对低位,但已经逐步有复苏的迹象。根据Insight数据库统计,上半年,中国药企完成了134起融资,IPO之前融资事件有123起。虽然早期企业风险较大,还是有不少新锐凭借在技术和产品等方面的优势获得了B轮以前的早期融资,其中有10家企业的单笔融资规模超过了1亿元。
在争取融资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资本工具将是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的巨大助力。除了BD交易,有助于企业在研发早期获得现金流支持之外,在适当时机选择境内外市场的IPO和并购也是需要进行长远规划的。从去年到今年,比较显性的一个利好就是港股IPO的火热。根据iFind数据库统计,2025年上半年生物医药企业递表50家、上市10家,数量与2024年全年接近,融资金额远超2024年全年。2025年以来,港股生物医药企业上市首日涨跌幅优于市场平均水平,其中映恩生物上市首日涨幅116.70%,为上半年最高涨幅,这些都表明生物医药企业对于港股的双向选择。
反观A股,天广实北交所IPO申请于2024年11月获受理,7月1日创新药企业禾元生物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成功过会,未盈利企业再融资迪哲医药成功过会发行,分别从IPO和再融资两个端口表现了政策的转机。同时,生物医药企业并购实现新突破,迈普医疗发布预案收购未盈利企业易介医疗,中国生物制药9.5亿美元收购礼新医药,也为创新药械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拥抱上市公司打开了一扇窗口。
魏妩菡认为,对于创新药械企业,终极目标就是“A+H”两地上市。具体到大湾区的企业,今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发文,允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交所上市,具体可能以CDR存托凭证方式实现。这对于大湾区企业实现先H后A提供了政策支持。
“对于大湾区创新药械企业而言,虽然每家企业需要个案分析,但无论A股港股的先后顺序,都可以以两地上市作为长远的资本市场规划,这是我们的框架性建议。”魏妩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