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公布。
根据《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此外,在2022年1月1日到2024年12月31日出生的婴幼儿,则按照应补贴月数折算来发放相应补贴。
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根据国家卫健委估计,这一项全国性的措施,预计每年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
根据统计公报,2022年到2024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分别为956万人、902万人和954万人。叠加2025年的出生人口,这些年龄段出生的人口均将受益于此项政策。
育儿补贴有助于提升生育意愿
育儿补贴怎么领?方案明确,育儿补贴由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按规定向婴幼儿户籍所在地申领。申领人主要通过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请,也可线下申请。各省份结合实际确定具体发放时间,提高发放效率,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我希望育儿补贴能够马上落实,保证生了孩子之后就能立刻享受到。”家在重庆、生有两个孩子的罗女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对于相关制度颇为期待。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特别副研究员史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育儿补贴制度通过直接经济支持和政策引导,对提升生育意愿具有显著作用。
“育儿补贴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激励,引导家庭从‘不敢生’转向‘愿生优育’;另一方面可以激活消费市场。尼尔森数据显示,超六成家庭因补贴增加育儿支出,带动母婴用品、教育服务等领域增长。”史薇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除育儿补贴之外,近年来,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以进一步降低育儿成本。比如,根据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2025年要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
7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国常会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惠民举措,要指导各地尽快细化工作方案,按照分担比例安排好补助资金,确保按时足额拨付。
做好国家和地方政策衔接
此前,已经有不少地方推出地方版“育儿补贴”,且已经有一定成效。
一个典型案例是湖北天门市。2024年,天门市出台鼓励生育“七条意见”,通过发放育儿补贴、减免孕育费用、保障产假待遇、强化住房保障、提供托育服务等措施,提高居民生育意愿。根据天门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天门市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达17%。
另外一个典型案例是四川省攀枝花市。2021年7月,攀枝花在全国率先推出育儿补贴金政策,对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根据攀枝花的统计公报,2024年,攀枝花户籍总人口106.26万人,当年出生人口7253人,当年死亡人口688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0‰。此外,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为122.3万人,比上年度增加0.5万人,增量居四川省第3位,连续4年实现正增长。
“从国内实践看,攀枝花市2021年实施育儿补贴,带动出生人口回升。”史薇表示。
不过,相对于全国性的育儿补贴,地方版育儿补贴一般受限于户籍,且和地方财力挂钩,因此一方面补贴范围有限,另一方面也不会每个地方都推出。
因此,在全国版的育儿补贴推出之后,我国的育儿补贴体系需要进一步整合与统筹。
根据《方案》,育儿补贴的财政分担比例为:中央财政自2025年起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对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育儿补贴所需资金,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地方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
《方案》也要求各地做好衔接规范。各省份在市级行政区域内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地区差异较小的省份也可在本省份内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县级以下政府不得自行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或标准。
此外,省级或市级政府部门拟出台其他育儿补贴政策或提标的,应加强事前论证评估,并按照民生政策备案有关要求,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