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邓贞)7月28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记者在无问芯穹展台内发现一款特色展品——捏Ta App。作为与无问芯穹合作的产品方,捏Ta App创始人胡修涵向记者介绍,这是一款面向年轻用户群体、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虚拟角色创作社区产品,其核心功能是让用户通过简单文字输入或草图绘制,快速生成个性化虚拟角色形象。

胡修涵与客户沟通上证报记者邓贞摄
“用户旺盛的创作需求带来高频次图像生成——单日可达数十张甚至上百张,这对算力提出了高消耗、强弹性的要求。”胡修涵表示,正是无问芯穹提供的强大算力支持,为产品解决了技术层面的后顾之忧,保障了用户体验的稳定性。
这种对算力的极致需求,源于捏Ta独特的创作模式:用户不仅能通过文字或草图生成虚拟角色,还能基于角色完善故事,甚至让角色在奇妙的场景下展开故事冲突。例如,将“唐僧”这一角色设定放入“中土世界魔多取经”的场景,AI能自动推演符合角色人设与场景逻辑的剧情,这背后需要大量算力支撑模型对角色一致性、剧情合理性的实时计算。
在胡修涵看来,年轻人对自我表达的需求具有延续性,只是载体与形式随时代演进不断革新。从早期QQ空间的文字图文展示,到近年来小红书等平台兴起的表情包、虚拟角色IP创作,这种变迁折射出年轻人对个性化表达的进阶追求——他们不再满足于使用现成形象,而是希望通过原创角色构建独特人设,编织专属故事与想象空间。
AI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创作需求提供了理想的实现路径。“捏Ta App借助AI技术,让用户仅凭简单文字描述或草图就能生成完整且具观赏性的形象设计,在提升创作效率与作品吸引力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创作门槛,使更多人能参与到虚拟角色创作中。”胡修涵说。
“小团队在人才密度与协作效率上的优势尤为突出。”胡修涵表示,捏Ta团队能够深度洞察用户需求,从模型训练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中,紧密的团队协作至关重要。例如,胡修涵本人既参与模型训练,又负责产品规划的双重角色,正是这种高效协作模式的体现。该模式支撑着产品的快速迭代,确保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
胡修涵表示,捏Ta App不仅是创作工具,也构建出面向年轻群体的文化创新孵化生态。平台聚集的大量二次元用户,正通过IP化创作解读传统文化,或借助角色化表达学习传统美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播新路径。
胡修涵分享了具体实践案例:近期捏Ta App与中国动漫博物馆、敦煌美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线下展览及互动活动,让孩子们首次接触敦煌美术风格,并尝试将喜爱的角色形象与传统艺术融合创作。这些作品不仅被孩子们带回家,还通过动态相框进行展示。“这种创新形式能帮助年轻人更生动地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与审美风格,实现文化传承的年轻化表达。”胡修涵说。
谈及未来规划,胡修涵透露,捏Ta App将聚焦三项核心工作:一是完善AI Agent引导创作系统,通过具备拟人性的AI角色,依据设定背景与情境自主决策互动,引导用户共同完成角色成长,提升创作趣味性;二是深耕多模态技术融合,整合视频、图像、音频能力以保持技术竞争力;三是通过技术手段升级社区运营,支持用户开展角色辩论、冒险剧情、互动交流等复杂场景创作,鼓励主题性社团形成与发展,助力优质社区生态实现商业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