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能更加细化。行业需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提升充电服务品质,这也是我们关注的核心,而星级评价工作将推动车主获得更好的充电体验。”近期,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下简称“中国充电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在《中国经营报》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独家合作的“零观汽车”直播中表示。
根据仝宗旗介绍,近两三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递增,私家车主占比逐渐提高。运营车辆选择充电站时更关注价格,而私家车主的需求多样,如充电速度、体验及配套设施等。若高投入的大功率充电站或服务优质的场站与普通快充桩收费相同,很难实现盈利。
“因此,我们希望让车主认识到不同服务具有不同价值,例如私家车主可能选择四星级、五星级充电站,运营车辆可能选择一、二星级充电站,最终体现出价格差异。”仝宗旗强调。
《中国经营报》:这几年充电基础设施有何发展?
仝宗旗:2021 年后,新能源汽车迎来量的快速增长,充电基础设施近三四年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此前,充电基础设施多服务于运营车辆的专用场站,如今随着场景细分,不同类型的企业凭借不同商业模式和技术,服务于多样化场景,如社区、高速服务区、工作单位、商超、影院等目的地,以及城市内的加油站或公共充电网络。国家层面也在持续细化各场景的政策方向和指引。
多年来,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领导、主管部门及企业家参与到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工作中,大家逐渐明晰相关政策、规划及落地方式,企业也更清楚如何做好服务。行业快速发展中,有新企业加入,也有企业退出,整体都在向高质量发展努力。
对中国充电联盟而言,作为公益性第三方机构,我们始终致力于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发挥纽带作用,也希望得到各方支持以推动工作落地。
就我个人而言,见证了行业技术方向、应用场景的优化、标准的完善,以及政府规划和政策指引的持续健全。充电基础设施正随着汽车场景不断细化,覆盖范围日益广泛,参与方也更加丰富,从初期的少数企业发展到如今的百花齐放。
《中国经营报》:目前充电基础设施行业还存在哪些挑战?你提到行业仍存在痛点和站点运维短板,具体有哪些?
仝宗旗: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业从2015 年发展至今,已迎来10周年。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正朝着精细化领域迈进,针对不同场景、人群,通过相应的设备与技术提供补能服务。目前,充电基础设施的后市场服务端,如场站运维、日常巡检等方面的智能化体系,以及行业规范、人员资质等,仍存在一定欠缺。
在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同细分场景确实面临挑战。最主要的是如何形成产业良性循环,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这涉及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包括零部件、设备、平台运维及服务企业等。
各地主管部门正积极制定本区域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从规划层面解决土地和电力问题,这两者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关键资源。
不同的土地及停车场资源分属不同主体(如央国企、民营企业、个人等),需根据实际情况配套交流桩、直流桩、大功率充电桩,或采用移动充电、充电弓、充电臂、吊轨式充电等不同形式,而当前技术发展也为此提供了可能。
《中国经营报》:这两年你的工作有哪些新的进阶和亮点?
仝宗旗:在今年4 月 2 日的中国充电联盟年度工作会议上,我提到了中国充电联盟接下来的几个重点发展方向:
第一,推进充电桩设备质量分级的相关标准及工作。目前充电桩已纳入3C 认证体系,相关国标和强标也在推进中。但当前产业仍处于价格竞争阶段,我们希望通过设备质量分级,帮助优质企业、技术和产品脱颖而出,实现对产业的有效管控。
第二,开展充电场站运营的星级评价,对全国公共充电场站进行一星到五星评级。目前,上海、浙江、安徽等多地也在开展本地的星级评价,有的与运营补贴挂钩,有的从行业引导角度推进。我们正与各地主管部门对接,希望形成全国统一、互认的标准,并在支付端和地图端显示不同场站的星级标识,明确电费、充电服务费及超时占位费,让车主有多样化选择。我们会持续发布参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信息评价结果。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国资企业、民营企业都在参与星级评价工作。此外,针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场景,会有其他补短板方向提供支撑。
第三,我们正与相关部委合作,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维保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及认证。未来,后市场服务人员除传统电工证外,还将有专业领域的证书,以规范人员能力的培训、培养与认证。
第四,中国充电联盟建立了开放服务平台,旨在打造充换电行业的大知识库。该平台将整合全国及地方层面的数据分析、行业分析、政策解读、专家学者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以及企业的供需信息、充电行业特殊人才招聘需求等,为政府、企业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服务。
此外,9 月底将迎来行业10周年,我们正协助相关国家部委梳理 2015 — 2025 年行业的发展亮点、待解决问题,以及未来10年如何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中国经营报》:如何通过AI 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充换电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如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另外对于企业而言,应如何构建竞争力?
仝宗旗: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进步,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已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随着车网互动试点、大功率充电相关国家政策及技术方案的推进,以充电桩为媒介构建交通与能源融合(即交能融合)的过程中,充电基础设施将发挥关键作用。未来,自动化充电的形式也将迎来技术迭代与更新。
随着新能源汽车向下沉市场快速增长,县域及以下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充电基础设施需适度超前投建。在下乡板块,不仅汽车要下乡,充电桩也要下乡。财政部连续3年推出补短板政策,扶持县域充电基础设施的投建和运营。
目前,县域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和渗透率虽不及一、二线城市或中心城区,但如何提高运营效率、减轻企业负担,使产业链形成良性竞争循环至关重要。充电基础设施在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推广应用中,仍将扮演关键角色。
对企业而言,需精准找到市场定位,且行业需要生态合作,构建自身生态圈。此外,多地政府出台了充换电行业支持政策,企业需做好业务以尽快享受政策红利,最终共同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未来,行业需找准自身定位和生态合作模式,进入提升充电服务品质的阶段,推动行业规范化运转和良性竞争,这也是产业链相关企业、机构及中国充电联盟一直在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