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焦点。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办,上海交通大学携手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于大会期间推出“AI 未来发展论坛:超级智能,无界共创”主题论坛,聚焦“未来”这一关键词,汇聚全球顶尖智慧,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发展路径。
7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AI未来发展计划”在论坛开幕式上启动,该计划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全面深化人工智能领域改革创新的“AI十条”、AI未来基金、AI全球青年论坛、AI主题周活动四大板块全面赋能全校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校长高端对话环节汇聚六所国内一流高校书记、校长,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院士主持,邀请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院士共话人工智能时代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六位院士共同围绕“人工智能对未来高校教育科研的变革性影响”展开前瞻对话,探索面向AGI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之路。
AI 的未来应该往哪里走,该怎么走?丁奎岭表示,“AI 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他认为,首先要聚焦AI本身,AI 的未来就是要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应用”,不是传统意义上,动辄投资几百亿的静态“大设施”“大家伙” ,而是一个无处不在、简单好用、又能够自我演进的工具包。其次要聚焦 AI 的功能,AI的未来就是要成为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重塑变革的有力推手。“曾经我认为大学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地位是很难被撼动的,但是3年前在U21大会上,诺奖得主Brain教授的一个报告让我意识到,大学如果不及时拥抱 AI、做出变革,很快就会被淘汰甚至是消亡。因此,我们未来不仅仅要做AI for Science、AI for Engineering、AI for Education,还要做 AI for Everything,用 AI 来驱动重塑,推动全方位的变革。或许我们很难预测未来的 AI 和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年轻的事业属于年轻人,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者。”
图灵奖得主JohnEdwardHopcroft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带来两场前瞻性主旨报告,为与会者勾勒出一幅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与科技演进蓝图。
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多项AI重大科研成果,包括科学基座大模型Innovator与科研智能体 SciMaster、端侧原生大模型、DeepRare:推理型罕见病智能体诊断系统、MemOS全球首个大模型记忆操作系统,以及Data-centric AI 基础设施,这些成果集中展示了上海交大在AI底层技术突破方面的进展,以及AI在终端、医疗等领域大规模应用、赋能行业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