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而航运业作为连接全球贸易的“血脉”,不仅在我国海洋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更是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核心力量。
在此背景下,提升航运交易服务能级、发挥期现联动避险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提升航运交易专业服务能级
作为国家参与全球航运竞争的核心载体,航运交易中心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服务能级,支撑航运市场高效运转,是推动航运业集约化、国际化发展的核心枢纽。
经过两年精心筹备,近日,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部署下率先落地的核心平台之一,旨在集聚航运交易、航运服务与航运金融三大功能,构建以“交易+服务”为核心、辐射港澳、面向全球的航运服务网络。平台将推动船舶、运力、港口资产等关键要素在大湾区内高效流通,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效率与市场定价权。
据悉,该平台由广州交易集团所属广州航运交易有限公司主导建设。平台基于广州交易集团多年实操经验与数据库资源积累,建立涵盖交易比价法、收益法等多元模型的估价机制,填补了我国船舶估值标准体系的长期空白,为金融机构提供系统化、可视化、可追溯的估值参考。平台投用后,将有效提升船舶资产流动性,助力租赁、保险、信贷等航运金融业务创新,加快构建以估值为纽带的船舶资产二级市场。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在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分别设立四家航运交易中心,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战略布局,各中心根据区位优势和政策导向承担不同功能。上海航运交易所作为国家战略级航运交易中心,扮演着全球航运资源配置枢纽与规则制定者的角色,承担全球运价指数发布(如CCFI指数)、国际规则制定(如“上海规则”)、航运信用体系建设等职能,主导国际船舶登记与高端航运服务创新。广州航运交易中心聚焦船舶交易与航运金融,2025年参与组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推动跨境航运资源整合。重庆和武汉则聚焦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内河航运数字化与供应链服务的引领者。
近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市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深入挖掘长江“黄金水道”航运潜能,加快把武汉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为拓展航运服务能级,该方案提出高水平建设武汉航运交易所,打造立足长江中游、服务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国家级航运交易所。扩大中国长江煤炭运输综合运价指数等现有指数产品影响力,探索发展航运指数期货交易,研发新的指数产品,实现关键业务指数常态化发布,构建涵盖长江干支线主要货种的长江(内河)航运业务指数体系。
随着航运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我国通过持续强化指数定价权、提高跨境服务能力,正向着全球航运资源配置枢纽迈进。
拓宽航运指数期货应用场景
近年来,国际航运市场因国内外复杂环境导致运价剧烈震荡,频繁波动的海运费用已成为行业的普遍痛点。这种价格的不稳定性使得航运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及外贸公司持续暴露于经营风险之中,促使全行业对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
随着2023年8月18日我国首个航运类金融衍生品——上期所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上市,期货工具首次拓展到了航运服务业。这一创新金融工具为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手段,通过套期保值等操作对冲运价波动风险。该产品的推出不仅填补了我国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空白,更通过完善航运金融服务体系,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运市场的话语权和综合服务能力,对增强航运软实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记者从上期所了解到,上市近两年的时间,航运指数期货市场总体成交活跃,运行稳健,期现价格联动良好。根据上期所数据,截至2025年4月底,航运指数期货平稳运行410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量约13万手,日均成交额约114亿元,日均持仓量8.35万手。2024年航运指数期货成交量约为同期全球其他交易所航运衍生品的6.2倍,活跃度远超境外同类品种。
“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后,货运企业受益不少。比如,如果国内生产企业要往欧洲运输货物,需要和船公司签订货物运输合同,并确定运输价格。这就是这款期货对应的现货市场。但是,集运市场本身受供需等因素影响,经常出现运费上涨或者下跌。如果企业担心未来运费上涨,就可以在期货市场上通过签订期货合同来锁定未来的运费。”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师陈臻说。
2024年1月,在红海事件初期,青岛某货代公司已按照2023年12月下旬的即期运价与客户签订了2024年1月中旬出运的合同,由于预计运价会上涨,该公司迅速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有效降低亏损额几十万元,既规避了订单违约风险,也将红海事件期间运价上涨风险降到了最低,实现大幅减亏。
为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对航运产业的支持作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着力推进产业客户培育计划。同时,交易所积极引导期货公司创新服务模式,针对航运及外贸企业的实际经营需求,开发包括场外期权、运价保险等在内的多元化风险管理工具,旨在构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航运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成熟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