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货币论坛7月27日召开。论坛主题聚焦“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围绕地缘经济风险、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加密货币、数字金融等议题展开研讨。
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南开大学国家创新与金融研究院承办。
此次论坛发布了2025人民币国际化课题成果《不断深化的地缘经济风险》。报告指出,当前地缘经济风险源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并将持续深化;其负面溢出效应已波及我国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及国际贸易投资体系、全球供应链与国际金融市场。有鉴于此,报告提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以此带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缓解地缘经济风险的重要方向;而数据亦显示,地缘经济风险指数上升时,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同步上升,全球支付体系和官方储备货币亦呈现多元化调整。为应对地缘经济风险冲击,各国应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等视角寻求地缘经济风险的根本解决之道。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面对地缘冲突升级、保护主义回潮、金融动荡加剧等外部冲击,全球治理呼唤新方案。中国目前以高水平金融开放和稳慎人民币国际化,维护多元货币体系,已成为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中坚力量。
当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暴露出诸多问题,需坚持推进全球金融体系的治理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指出,治理改革包括改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减少货币政策负面溢出、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以及反对金融霸权。面对不断扩大的地缘经济风险,要加快推进全球金融体系的治理改革,推进货币多元化,发挥二十国集团的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合作。
在充满变化的国际环境下,金融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长亚辛·安瓦尔表示,21世纪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重构,贸易、技术、资源、气候风险是四大关键影响领域,金融领域协作对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在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标志,这需要以市场化、法治化和制度稳定性为基础。法治完善和信心稳定是根本前提,需通过系统性改革进一步巩固国家软实力。人民币国际化需突破传统路径,探索“第三条道路”。发展中国资本市场需聚焦三方面:供给端优化资产质量,资金端扩大长期资金入市,制度端强化法治,同时与资本市场开放相辅相成,通过国家战略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