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内外部压力加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国投资保持了总量持续增长、结构向新向优态势,成绩来之不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6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2.8%,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增速达到6.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3%。制造业投资实现同比增长7.5%,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3%、21.5%。
“两重”政策对基础设施投资发挥积极支撑作用。目前,全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分3个批次1459个项目已全部下达完毕,在投融资模式、管理机制、规划布局等“软建设”方面加快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提高了“两重”资金对地方项目的支持比例,进一步缓解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等)同比增长4.6%。
“两新”政策推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贡献超六成。上半年,随着“两新”政策加力扩围,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明显增加,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其中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3.1%、35.6%,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态势明显。
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社会投资推动形成了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构建了举世瞩目的基础设施体系,带动了近8亿人减贫,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如此,每当遇到大的外部冲击,投资又作为“快变量”,有力对冲消费、出口下行的风险压力,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
近年来,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利长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面临新的挑战。从规模上看,我国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重较高,从劳动人口占比、储蓄率、投资率的关联性看,尽管随着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加深,我国未来储蓄率、投资率也将下降,但相较发达国家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更好兼顾投资的短中长期作用,不断激发投资的内生增长动力,为锚定长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为此,需要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一是更多关注投资“存量特征”,支持“增存结合”,围绕存量设施老化、功能落后、老旧房屋安全隐患增多等问题,推动运营维护类、更新改造类投资;二是更多关注投资消费结合点,满足社会民生类和消费升级型投资需求,激发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消费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所蕴含的广阔市场空间;三是更多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推动新兴技术融合催生跨越传统产业边界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结合国内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人口结构与需求结构变动等新趋势,发挥新质要素推动和无形资产增值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要着力统筹“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服务人的全生命周期发展。随着围绕人口发展更高层次需求的投资占比进一步提高,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将更多形成政府支出、社会投资和个人投入的合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积累,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