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9日电 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各界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升、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当前,围绕如何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这一核心主题,关于绿色低碳发展驱动因素、机制设计和政策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当我们讨论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主题时,经常谈及绿色消费、市场结构和市场规模等话题,但这些因素变化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进步这一核心影响因素。”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鄢哲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过程无不伴随着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对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改造更是直接体现为节能减排技术的更新换代。
然而,绿色技术创新并非自然产生。由鄢哲明和合作者在《生态经济学》撰写的《环境规制如何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来自中国排放总量控制政策的证据》一文指出:“由于绿色技术能够解决环境负外部性问题,搭便车现象会使得受益者不愿意为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买单;并且,由于知识溢出的正外部性和金融市场的不完美,绿色技术的投资决策显得复杂和缓慢。两种外部性叠加在一起,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普遍面临投资缺乏的困境。”
鄢哲明表示,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政策具有适配性差异,需要充分关注政策的激励机制,发挥不同政策的协同效应。上述研究基于准自然实验方法,发现中国“十一五”期间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具有显著的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效应。
他还表示,在市场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的污染物和绿色产品价格信号时,持续多年的、自上而下的污染物减排目标责任制,能够向市场传递强烈且持续的绿色发展信号。这种制度安排有助于将有限的研发资源引导向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技术中,促进经济实现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
此外,昆山杜克大学崔静波、上海交通大学王春华和昆山杜克大学张俊杰等人开展的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研究报告指出,市场驱动型的碳交易市场不仅能够助力企业节能减排,还有助于企业探索低碳技术创新,并提高生产力。
“我们团队长期关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进程。未来,将持续探索如何通过不同政策协同配合、激发市场活力、破解绿色技术创新密码,为创新驱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见解。”鄢哲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