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偌大的世博展览馆中,人形、四足、工业、协作,各类机器人纷纷亮相,成为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状况的缩影。
2025年,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细分玩家层出不穷,头部企业逐渐成型,但可观的市场容量增长,面对着一拥而上的国内玩家,需求又暂时难以完全消化。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2025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含四轴)市场销量为4.0万台,同比增长27.39%。其中,国内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销量为3.40万台,同比增长29.28%。
协作机器人被设计为可以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品类,其负载和灵活性与人类相当,其亦逐步在焊接、上下料、搬运、码垛、喷绘、组装等人工场景。
近年,国产协作机器人厂商逐步摆脱传统中低端市场的局限,开启了向高端市场的突破之路。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厂商开始批量导入协作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需求持续释放。
GGII数据显示,国产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本体销量市场份额由2023年的89.04%上升至2024年的90.25%,较2023年同比上升1.21个百分点。从整体市场格局来看,外资厂商有限的市场份额正不断缩小,国产玩家几乎完成了对细分市场的完全摄取。
据GGII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末,全球协作机器人厂商数量约130家左右,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入,新进厂商明显减少。同时,行业洗牌也在加速进行中,国产厂商之间的价格战渐成常态。GGII预计,未来几年里,协作机器人的平均价格可能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在寻求更高的价格空间的层面上,出海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机器人行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中国协作机器人正在加速考虑出海。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替代人工最好的场景在于落地人工效率偏低的地区,包括东盟,日本等地。
法奥机器人品牌总监裴丽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公司正在以全球化作为核心战略,产品覆盖了日韩,欧洲,东盟,北美等四十个国家。公司在各个海外国家设点,并在当地取得了权威认证,其有助于协作机器人在本地产能建设中的合规投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了解到,机器人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亦采用不同的价格策略,而国内在较为激烈的竞争状态下仍以性价比战略为主。
“跟随策略”也决定了中国机器人企业出海的走向——在全球贸易格局逐步迭代的当下,东盟成为转口贸易节点和中资企业海外产能投放地点,这也有利于机器人企业在顺利出海。
除此之外,高工发布的《蓝皮书》还指出,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传统协作机器人集成商和产业链供应商有望找到全新出口,防止在单一垂类行业过度竞争。如无框力矩电机,六维力传感器等厂商均大规模进入人形机器人行业。
而除工业场景之外,随着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打开了商业招待使用场景的关注度,协作机器人也正在从工厂走出来,走进商场。记者注意到,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各大厂商展位茶歇大量使用协作机器人进行咖啡制作,盖因后者的场景符合线性标准化。
而遨博智能,法奥机器人等国内协作机器人头部企业,也已经大规模开始在商业消费,医疗康养,教育等场景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