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7-29 20:13:41 股吧网页版
产教融合向深:广东如何练成“工程师大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2年,刚从学校毕业的魏文锋进入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广州数控”),成为一名基层员工。

  那是朝气蓬勃的千禧年代,广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跃身成为“世界工厂”。“岭南衣、粤家电”和“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见证着广东制造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晃23年过去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新时代的主题,广东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快马加鞭培育新质生产力。

  魏文锋也从一名“新兵蛋子”成长为广州数控智能制造工程中心总监、高级工程师、全国技术能手,并带领着一波波新人入行。

  他亲历了行业变迁与公司变化:机器换人、AI进厂,300台设备只要10个人就能管理过来。数据显示,我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师队伍,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总体规模已接近2000万人,与G7国家同类人才数量的总和相当。

  但是,当经济发展进入深水期,工程师队伍的结构性短板也开始显现。有研究指出,我国工程师队伍规模虽然庞大,但梯度尚不合理。此外,目前还存在高技能人才比重偏低、中小企业缺口大、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

  事实上,这个痛点普遍存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课题组一项调研指出,当前,各类高校“千校一面”“校企脱节、人才培养错位”成为工程师培养的痛点难点;教案教材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实际,工程专业毕业生会写论文,但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身为职业教育大省,广东正在破局。近年来,各类“现场工程师”班、产业学校、校中厂、厂中校在广东不断涌现,为适应建设现代化产体系的需要,这个经济大省的校企协同变得更加紧密,产教融合向深,对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迎来了新探索,向“工程师大省”发起冲刺。

  广东路径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提出到2025年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他们既要掌握机器人、自动化等复合技术,还要看懂工业互联网的可视化数据表。

  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其中15个规模居全国第一,对现场工程师的需求也最为迫切。这些年,广东针对国内工程师培养的痛点难点,陆续成立了各类现场工程师学院、现场工程师班,培养路径逐渐清晰。

  广州数控是广东省首批5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之一。近年来,这家坐落于广州工业大区黄埔的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从数控技术延伸至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确立了产学研用结合的研发模式,尤其注重校企合作。

  浸润行业二十多年,魏文锋对中国职业教育观察很深入。“过去五六年,长三角、珠三角智能制造转型非常快,但很少学校会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开发教材。我们每年招来的大学生,都要培养2到3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他说。

  基于对人才的核心需求,公司在产教融合花了很大力气。

  去年,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投资5600多万元打造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与广州数控、广州明珞等龙头企业成立“现场工程师”班。在班里,校企共同研讨设计,实行“工学交替”“五级进阶”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年学习,让学生变成合格员工。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升格为职业本科之后,更符合广州数控的用人需求。明年,广州数控也计划与学校合作举办“现场工程师”班。“学制变长能更好组织教学,学生能力进阶后,也可以搞研发设计工作。”魏文锋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魏文锋说,当前智能制造场景复杂多变,需要学生掌握跨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因此“现场工程师”班要从装备制造的概念设计与孪生验证、项目管理、安装调试、生产管控、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角度思考问题,提升系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双导师制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提升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最后更要加强沟通协作、自主学习、工作稳定性、团队意识等软技能的培养。

  在佛山,制造业一线的变革和需求很早就传导过来。2017年,“三去一降一补”在佛山开展成效明显,佛山开始全面规划智能制造发展。

  同年,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华数机器人”)、南海信息技术学校、佛山华材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华材”)共同出资组建佛山华数智造公共实训中心,建立起“学校+公共实训中心+企业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模式。

  走进华数智造公共实训中心可见,工业机器人基础培训车间、机器人本体智造车间等13个生产性车间,配备了210个标准化工位,实训设备投入总值达1200余万元,精准复刻出企业生产环境,华材一年级的学生围着机械臂听企业导师在讲解。

  华数机器人教育服务事业部副部长杨冲向南方财经记者介绍,企业导师主要由工程师、大城工匠、中高级职称技术员、专职管理人员组成,校企专兼导师协同,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工业机器人需要与机床、生产线的各类传感器互动,现场岗位要掌握PLC、传感器、机床通讯等方面的知识。该中心课程包括机器人基本操作、总控配合、视觉课、仿真技术等内容。为使人才培养无缝连接企业和产业需求,华数机器人还成立了专门的教育事业部和培训部,与学校紧密沟通。

  大量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需求,催生了许多公共实训中心在佛山这个制造业重镇冒头。在深圳、东莞等制造业大市,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同样开展得热火朝天。

  梳理发现,尽管各地具体路径不同,但对于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的重点,都落笔在“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上,通过强化“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以岗定教”培养模式、“纵向贯通”培养体系、“校企双轨”师资队伍等,走出了现场工程师培育的广东路径。

  激活红利

  高端技能技术人才有多珍贵?职教与产业如何协同进阶?一个个广东企业已经给出答案。

  广州机床厂公司制造部副部长黄德智从“零”起步,在车间一线坚守二十余年,带领团队完成技术新突破,使生产效率提高15%,设备利用率提升10%;从电焊学徒起步的王志超,一步一步成为广东源天钢结构公司副经理,攻坚锻造出超大型船闸安装方案;比亚迪到2024年已拥有超10万名工程师.......广东成为“世界工厂”,背后离不开各领域技术技能人员、工程师队伍的托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对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大批应用型、复合型现场工程师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其培养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今年6月,广州工控集团与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校企合作暨“广州工控订单班”培养合作协议。几个月前,广州工控赴该校开展订单班招生宣讲及面试,首批录选培养105名学生,未来将实现“入学即入岗”。

  招揽人才的同时,广州工控集团还在推行“新八级工”制度,打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审,探索高技能领军人才年薪制,设立技能津贴、师带徒奖励,协助落实住房补贴、入户等政策,让技能人才有“里子”有“面子”。

  这套覆盖技能人才“选育用评”的全周期制度,实际上也反映了培养现场工程师是一项系统长期工程,需要加大政策供给。

  湖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郭广军提出,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要落地见效、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就需加大对项目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此,广东持续打出配套支持“组合拳”,一方面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一方面完善技能人才成长生态体系。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培优工程,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时,开展产业“新工匠”培养计划,全面实施“新八级工”制度,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

  近期,广东省人社厅等19部门印发《广东省“技能照亮前程人才赋能产业”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动职业院校培训扩容、加强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激励机制、强化部门协作机制等举措,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技能人才支撑。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响应,是推动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的重要举措。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广东近五年高职专业净增布点排名全国第三,专业增设重点集中在医药卫生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电子制造大类,呈现明显的地区产业导向。

  由此可见,进一步推动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是未来一个阶段广东人才政策的重心。在职业教育领域,现场工程师将为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这一潜在红利亟待充分释放。

  受访企业认为,职业院校培养的工程师人才具有独特优势,他们既会出图纸,也能下车间,弥补了我国教育体系的短板,在一线操作岗位与工程师岗位之间形成弥合,培养技术技能复合人才,“这正是珠三角制造业普遍急需的”。

  基于当前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下一步,广东仍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财政支持重点方向,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继续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更多现场工程师学院,构建多主体协同培养模式,以及动态性、整体性、反馈性的评价机制,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深厚土壤。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