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探索新时代新征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日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曾群,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桂余才,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魏陆,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徐存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任教授、“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 上海市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旦,上海交通大学智库中心主任、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教授李新碗,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阮昕,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沈丽丹,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长聘教授、可持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车生泉,以及十余位深耕城市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周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城镇化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提质新阶段的定位,提出的“一个优化、六个建设”任务及工作理念的“五大转变”,为当下及未来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他肯定了研究院过去十年的建设成果,并提出“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强化问题导向、深化理论创新、加强协同联动、提升国际视野”的五点新要求。
随后,上海市各委办局参会同志结合上海实践,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分享了见解:

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曾群指出,上海正重点推进党建引领网格治理,通过资源下沉与机制整合破解基层治理“三跨”难题。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党建引领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核心,能推动治理对象向治理主体转变。目前上海正借助12345热线数据分析网格治理热点难点,部分街镇已试点用AI大数据模型优化工单处置流程。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提到,上海交大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十年间为上海城市建设与治理提供了大量决策咨询成果,贡献了交大智慧。他阐释了“1+6”任务框架,主张在全国层面优化城市群功能协同,突出长三角一体化,期待上海发挥龙头作用,推进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城市建设,提升精细治理能力与城市文化软实力。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桂余才认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其中“一个目标”“一个论断”“五个转变”“一个优化、六个建设”意义重大。就应急管理而言,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城市建设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强化空间结构及工程、产业等功能韧性;城市管理从粗放转向精细,以“绣花精神”防控安全风险;事故灾害应对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防御,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魏陆表示,作为超大城市,上海“十五五”期间将持续强化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大中心核心功能,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等平台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优化“中心辐射、两翼起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城市空间布局,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目前上海“十五五”规划正在编制,期待专家学者提供优质建议。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徐存福对比 2015 年会议指出,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覆盖范围更完整,从侧重 “城” 的规划建设管理拓展到“城”与“市”全领域,涵盖创新、宜居、安全等六大方面,首次将内涵式发展作为主线,强调城市高质量发展与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他提到上海正研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上海市住建委长期与研究院合作,期待借助智库力量支持相关文件起草和实践推进,并衔接“十五五”规划工作。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强调,本次会议将城市文明与文化提升到核心位置,强调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融入城市血脉,与创新、韧性等建设无缝衔接,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从实践到理论研究的深化。当前上海正深入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探索现代城市文明新内涵。他呼吁专家学者系统总结上海城市建设创新实践经验并上升为中国城市理论,同时打通城市相关学科,通过文理交叉融合构建中国城市自主知识体系。
在专家学者分享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多位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建言献策: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任教授、“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上海市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旦指出,会议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指明方向,其中韧性安全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当前城市安全面临传统风险极端化、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等挑战,风险呈现跨类型耦合、跨时间演变、跨空间扩散特点。他建议深化城市韧性基础评估、强化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强调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保障民生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重任。
智库中心主任、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教授李新碗认为,城市学是按城市功能需求开展综合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需打破学科壁垒。他呼吁发挥交大智库集群优势,通过资源整合与专题研究会深化七个主题研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团队协作,推动城市学理论创新与政策实践结合,为“十五五”城市综合治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特色城市学学科构建。
设计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阮昕以衡复风貌区为例,指出“上海模式”具有独特韧性价值 —— 融合农耕时代生态基底与租界时期街区肌理,形成多元建筑形态混杂的宜居格局,历史峰值人口密度达16万人 / 平方公里却未过度拥挤,对五大新城规划有借鉴意义。针对房地产下行压力,他提出“新质房地产”发展路径:盘活空置资源,将城市中心区 1.77 万平方米存量建筑转化为租赁住房吸引特定人才,通过“商改住”“工改住”激活低效空间;推动绿色产业化升级,借力内装家装市场与国补政策推广装配式技术、低碳材料,将旧房改造转化为绿色产业链。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强调,中国城市发展需遵循客观规律。土地方面,城市面积扩张趋稳,需优化建设用地配置,向人口流入优势地区倾斜,盘活内部闲置资源,发挥市场作用。人口方面,城市化进程将持续推进,大城市人口集聚趋势不变。大城市作为新发展格局核心枢纽,需集聚创新要素赋能制造业升级,同时作为服务消费中心,在都市圈内形成优势互补。他认为线上技术、AI 与城市密度互补,强化了大城市服务业优势,唯有科学认识规律、破除障碍,才能实现城市高效可持续发展。
设计学院长聘教授、可持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车生泉结合研究实践分享上海城市生态建设思考。他指出上海作为水绿林复合湿地城市,区域差异显著,正围绕新城绿环、环城绿带等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融合研究,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制定相关建设指标与评估方案。针对高温问题,其团队发现部分社区在缓解高温热浪、保障居民健康韧性上存在不足,建议通过优化树种、规划遮荫空间等制定公共空间可持续降温方案。他还提出生态、美丽城市建设需先达成社会共识,建议在社会 - 生态融合领域开展协同研究及对策制定。
研讨会第一阶段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吴建南主持,第二阶段由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录法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金金,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长聘副教授金成,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系主任吕守军围绕“智慧治理与技术创新”相关主题进行发言。主张通过AI大模型优化交通调度与应急响应,构建数字孪生决策体系;针对地铁效率瓶颈提出复线改造与智能安检方案,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迭代。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谷晓坤,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卢文正聚焦“城市更新与空间效能提升”,提出统筹增量开发与存量改造的"三量平衡"机制,创新老旧小区自主更新模式;倡导以科创街区链接更新行动与产业升级,激活中心城区创新动能。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环境管理系主任魏文栋,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公共行政系副系主任易承志,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俞俊利、宋晓倩围绕“城市韧性安全与绿色转型”提出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建议建立涵盖生态支付意愿、基础设施韧性的多维评估指标;推动资源型城市生态产业化转型,强化国企在能源保供、智能运维中的压舱石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韩志明、李智超,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熊竞,副研究员王奎明发言聚焦“治理创新与人民本位”,指出“四期叠加”阶段需破解治理标准与基层能力错配矛盾;倡导以复杂系统思维整合条块资源,通过数据联通与特色文明培育推动“人民城市”实践转化。

本次研讨会通过政府实践与学界智慧的深度碰撞融合,深化了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解,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共识。会议明确,中国城市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需在传承历史文脉中激发创新动能,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为探索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维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路径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