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丽娜香港报道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香港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愈发凸显。
今年是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成立25周年,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投资推广署累计协助超过来自全球各地的77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涵盖金融、创科、专业服务、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创造超过9.5万个职位,直接投资金额累计超过4400亿港元。
作为首位华人女署长,深谙资本市场的刘凯旋为香港投资推广署注入了新的活力。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刘凯旋,深入探讨了香港在应对全球挑战、把握发展机遇方面的策略与实践。
刘凯旋强调,投资推广署的角色不仅要“引进来”,更要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将中国的创新实力和文化魅力推向世界。她希望利用自己的华人背景和曾在中资金融机构任职的经验,更好地服务内地企业。
双向奔赴的枢纽
全球经济风云变幻,地缘政治波诡云谲,企业“出海”求生,稳定的营商环境反倒成了奢侈品。刘凯旋向记者坦言,“越是动荡,香港的 ‘避风港’特质就愈发重要。”
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制度优势,香港仍是企业拓展全球市场的首选基地。对内地企业而言,在当前“不出海就出局”的背景下,香港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超级跳板”。
刘凯旋分析道,内地企业闯荡国际市场,需要一个资金、信息、人才自由流动的“全球调度中心”,而香港正是完美之选。无论是应对多变的国际贸易规则,还是布局全球产业链,香港都能提供最专业的支持。“例如,生产基地在东南亚的内地企业,正利用香港作为全球运营中心,巧妙化解税务和贸易风险。”
对海外企业来说,香港则是掘金亚太和大中华市场的“桥头堡”。当前欧美经济增长乏力,跨国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东方。刘凯旋指出,香港高效的营商环境和国际化的服务,使其成为海外公司进入广阔的亚洲市场,特别是大中华区的“第一站”。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香港投资推广署共协助超过1300间海外及中国内地企业在港开设或拓展业务,这些企业在开设或扩展业务的首年,为香港带来超过1600亿港元的直接投资,创造逾1.9万个新职位。按行业分布,金融服务及金融科技占比最多,有283间;其次为创新及科技,有275间。
对此,刘凯旋认为背后是三大引擎的强力驱动:首先,全球经济亟需新的增长点,香港作为亚太区的金融中心,顺理成章成为资本首选;其次,香港作为连接中外的“双向快车道”,地位无可替代;最后,香港特区政府持续“放大招”,从北部都会区到金融科技新政,为全球投资者端出了一盘盘充满诱惑的“机遇大餐”。
当前地缘政治的杂音,是否会劝退美国投资者?刘凯旋坦言,影响难免,但“用脚投票”的企业家们给出了最真实的答案。数据显示,在港美企数量持续增加,香港美国商会年初的调查更是给市场派发了“定心丸”:超七成受访美企表示将扎根香港,60%表示计划加码投资。
“企业最终追求的是增长和回报,”刘凯旋一语中的,“中国等亚洲市场,谁都无法忽视。”她观察到,相比美国本土政策的不确定性,香港完善的创科生态圈——从健全的金融体系到活跃的私募基金,对创新企业构成了“致命吸引力”。有市场、有资金,香港依然是那个能让梦想“变现”的理想地。
不卷价格卷创新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香港投资推广署的“客户名单”上,金融科技依然是“老大哥”,但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科技新贵”正迅速崛起。
刘凯旋透露,这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致力打造国际创科中心的决心。过去数年来,港交所推出了大刀阔斧的新股上市改革,允许未盈利公司上市的“18A”和“18C”规则,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梦幻开局”。
事实上,随着一大批优质的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已经悄然改变了港股的生态和DNA。根据港交所的数据,新上市规则实施后,新经济公司的募资额占比从2018年的49%上升至2023年的72%。新经济公司总市值占比也从2018年的2.7%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24%。
随着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走向世界,也为香港注入了新动能。刘凯旋指出,大批优秀的内地企业正通过香港这个“超级接口”,将创新实力辐射全球,共同做大发展的蛋糕。如何帮助内地企业成功“出海”?她的建议是:先“诊断”,后“出海”。她提醒内地企业家,切忌盲目跟风,“为了出海而出海”,而是必须先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目标市场的真实痛点。
在她看来,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一站式”的专业服务生态圈。顶级的银行、律所、会计师所和咨询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云集于此,不仅能提供本地支持,其遍布全球的网络还能为企业提供环球支援。与此同时,香港投资推广署亦主动“牵线搭桥”,将优秀企业精准推荐给海外的合作伙伴。
“在海外,别总想着打价格战,”刘凯旋告诫道,“要学会赚取品牌和技术的溢价。”她鼓励内地企业放眼全球,欧洲、中东、北美……广阔的“蓝海”正等待着中国的优质产品和技术。她还建议企业抱团取暖,与当地或同样“出海”的中国企业合作,联手开拓市场,避免“内卷”。
同时,在市场推广策略上,香港投资推广署也玩起了“精准滴灌”。对欧美日韩等“老朋友”,继续深挖合作潜力,例如,欧洲药企有顶尖的研发能力,正可与香港基础科研和内地的生产能力完美结合。对东盟、中东等“新伙伴”,则侧重于“扫盲”和“种草”,先讲好“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优势,再“一对一”量身定制合作方案。
当下风头正劲的低空经济,香港是否能分一杯羹?刘凯旋的答案是肯定的。她认为,尽管内地技术领先,但香港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标准对接方面的优势,对海外企业极具吸引力。香港可以成为低空经济技术的“国际展厅”和“交易中心”,将成功模式复制到全球。据了解,目前香港警队、消防部门已率先应用无人机,特区政府的“沙盒计划”也在加速推进,一个融合中西优势的低空经济生态圈正在香港悄然成型。
3000万港元“入场券”申请超预期
2024年3月,特区政府推出了“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截至今年6月,该计划已接获1548宗申请,673宗申请获正式批准,已获核实的投资金额逾210亿港元,预计可为香港带来的投资金额逾460亿港元。
刘凯旋透露,目前该计划反响远超预期。这张价值3000万港元的“入场券”,不仅为香港带来了真金白银,更吸引了全球财富金字塔顶端人群的目光。
“来的不仅是钱,更是人才和机会。”刘凯旋指出,除了传统的股票债券,许多投资者对绿色科技、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的项目更感兴趣。这与香港的创科发展战略方向不谋而合,形成了一个从募资到投资再到产业落地的“完美闭环”。该计划与家族办公室政策的“梦幻联动”,更为全球富豪们提供了资产配置和身份规划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据悉,投资推广署已协助约170间家族办公室在港成立,另有约150间正在商讨中,有信心今年底可达不少于200间的目标。
业界都十分好奇申请者来自哪里?刘凯旋介绍,亚太地区是主力军,但欧洲、北美的申请者也在悄然增加。她分析,除了地缘上的亲近感,香港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潜力,正成为对冲全球不确定性的“硬通货”,吸引着那些寻求资产避风港的海外投资者。
面对外界的误解和抹黑,刘凯旋的态度是:主动出击,“掰开揉碎”地讲好香港故事。她认为,不能再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必须主动发声。除了官方宣传,她更希望那些在香港获得成功的企业家们能站出来“现身说法”,用亲身经历回击不实言论。
“百闻不如一见,”刘凯旋向全球朋友发出邀请,“亲自来看看,你才会发现一个摩天大楼之外的、拥有70%绿地的、充满活力的真实香港。”她相信,无论是顶级的营商环境,还是宜居的生活品质,香港的魅力需要亲身体验。
为此,刘凯旋自己也成了“空中飞人”,上任后的足迹遍布欧洲、中东和北美多个城市。她强调,每次出访都是带着地图的“精准招商”,旨在为香港和国家的发展引入最需要的“活水”。她希望通过这种双向奔赴,让世界真正读懂香港,共享香港的无限机遇。